孙双武
高考命题专家指出,高考试题常常是“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这些源于教材的知识,常常隐藏在教材中,不易引起考生关注。
一、源于教材目录、章节标题、子目中
这类知识正是因为司空见惯,故很容易被考生忽略。如人教版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实际上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年内战时期),这些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2016·海南·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历史显性知识的试题。题中“1942年”反映了抗战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做法是要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A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针对地主的政策;C项虽然发生在抗战时期,但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与题意无关;B项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特点,故选B项。
知识拓展:例如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第二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和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也隐含了教材编撰者的治史理念,即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这些史观和理念往往也会渗透到高考试题的命制当中。
备考口诀:充分利用好目录,兼顾章节之标题。子目资源深拓展,融会贯通提能力。
二、源于教材的序言(课前提示)、学习提示中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并不是在正文中提及的,而是简明扼要地出现在教材的序言(课前提示)或者在学习提示中。如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就出现在课前提示中,人教版必修Ⅰ专题四学习提示中指出:“本单元内容涉及很多世界史知识,考生学习时需要注意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
(2016·浙江·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核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核反应堆开始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
备考口诀:通读序言和提要,学习提示要知晓。结合教材奠基础,论从史出双结合。
三、源于教材的旁白、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史学争鸣中
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旁白、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史学争鸣,这些内容是对教材正文的重要补充,也是考生最不可掉以轻心的内容。如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的知识链接中,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以及建交国家增加的数量,这便于考生理解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巨大历史作用。
(2016·上海·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日建交
解析:本题中,中国建交的相关数据来自教材的旁白知识链接处。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是万隆亚非会议的促进;第二次建交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第三次建交高潮是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故正确答案是A。
备考口诀:旁白、链接和争鸣,皆有可能进高考。教材掌握须全面,字字句句不放过。
四、源于教材的作业题、思考题(学思之窗)中
高中历史教材为了进一步拓展考生的知识,教材当中设置的思考题往往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些作业题或思考题,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选择点。
(2014·浙江·38)第(3)小题:“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解析:本题改编自人民版必修Ⅱ教材专题一第四节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谈谈上述法令对社会经济可能发生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认识。
参考答案: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备考口诀:思考题目多角度,课后习题求变式。答题尚须多拓展,融会贯通应万变。
五、源于教材的插图、地图中
通过插图、地图来叙述知识,既形象生动,又减少了课本的文字量,但这也形成了考生易忽视的隐性知识。如人教版必修Ⅱ專题一第3课中的交子图,必修Ⅲ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中的早期使用蒸汽机的煤矿图。该图间接展示了工业革命当中机械动力运用于矿山开采,但畜力运输仍然处于主流地位;黑黑的浓烟从烟囱飘出,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了大气污染。
(2016·天津·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本题就是来源于人教版、人民版初高中政治、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它是北宋的纸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①正确;从交子的票面上看,印刷较为精美,故②正确;由于它只是纸币交子的拓片,仅从这一信息,还无法证实北宋发行过交子(孤证不立),因为拓片不一定就是北宋的,故③排除;交子的出现,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故④正确,选B项。
备考口诀:插图、地图多信息,表层、深层都涉猎。图文对照得新知,以图佐文很必要。
六、源于教材中不同模块关于同时代历史横向的叙述中
由于新课标历史教材编撰体例属于专题式,在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和必修Ⅲ《思想文化史》以及选修一至选修六的表述当中必然会有所侧重,这易形成相对断裂的隐性知识。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必修Ⅰ教材主要强调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必修Ⅱ教材看,它还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春天的到来,推动了近代社会风俗的变革;而从必修Ⅲ看,它还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的教育等思想文化的发展。
(2010·山东·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解析:本道题考查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内容,但也涉及必修Ⅰ《政治史》中辛亥革命历史贡献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涉及《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
参考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备考口诀:专题体系史实乱,通史意识不可缺。政治经济文化史,上下左右前后通。
七、源于教材的注释、注解(注脚)中
教材限于篇幅、字数的要求,一般对教材中的某些重要事件、语汇、内容、背景、引文、图片做介绍和评议,这些注释、注解(注脚),在高考试题中也时有出现。
(2011·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关于四大徽班,人民版必修Ⅱ在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中做了注解:四大徽班指的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它们占据了当时北京城的主要戏曲舞台。中国戏曲之祖是昆曲,排除B项;京剧正式形成在清朝,排除C项;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排除D项;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京剧被公认为国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备考口诀:注释、注解也重要,分值不多常考到。熟悉内容长见识,边边角角都看到。
八、源于教材的大事年表、中英文对照、附录中
大事年表、附录、中英文对照,是高中历史教材把以往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根据某一时间按年代顺序排列起来的参考资料。大事年表、中英文对照、附录等相关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人教版必修Ⅱ大事年表中有1984年,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2011·全国新课标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从题干中的规定可看出,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的效益;经济改革中效率优先,降低工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發展的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没有同步增长,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 A、B、D选项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因此选C。
备考口诀:年表、中外双对照,英文事件要顾及。解题时间是关键,英语入题不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