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教学模式探究

2016-05-30 08:11杨营营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杨营营

摘 要:传统的讲授式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新课标中提倡感悟式教学。其中心就是要让学生自我感悟文学作品,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悟式教学,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式教学模式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苦恼:很多学生们讨厌学习语文。老师们辛辛苦苦的教学却换来学生恨上语文?我们不禁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了。当今的语文课堂,铺天盖地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失去了感动,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感情、统一的要求,淹没了个性、童趣和童真,充满人性之美、意趣盎然的语文教育近乎成为应试训练。在这个日趋学习化的社会里,我们让孩子恨上了学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从原点上就产生了错位。

一、感悟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前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学科教学影响深远,再加上1953年5月前苏联专家普希金在北京第六女子中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教学《红领巾》一课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格。[1]以后,这种模式又逐渐演化为“讲读”和“问读”。“讲读”是以讲代读,讲多读少,书是讲完的,不是读完的;“问读”是以串问代读,问多读少,书是问完的,不是读完的。不管是“讲读”还是“问读”,学生的学习很受教师的牵制,很少有时间自主读书。

内容分析式教学忽略学生心灵的感悟。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被异化为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过程。这种理性的分析只能对表面的机械的理解起作用。课文中有更具生命力的东西,如形象、意境、情感、理念、韵味等,这些要更多地靠学生的感悟,靠学生用心灵去感悟。而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使得语文课在大多数时间成为看不见“人”的教学。看不见课文言语中的人的真性情,看不见读文的学生作为人的真性情,看不见教师作为人的真性情。分析使学生失去了感动。长此下去,学生的心灵在文章面前就失去了活动的能力。

当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涌现出大量具有教学改革和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等,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以及精神世界关注不足,未注意到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感悟人生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语文素养才得以滋长。感悟式教学理念是一种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新的教学理念,是对灌输式教学的完全颠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外来知识与信息进行积极感受与领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感悟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教学程序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查“感悟”这个词条,知道什么叫感悟——有所感触和领悟。“感”包括感触、感觉、感受、感动、感想、情感、语感等等,它是感性层面的东西。“悟”包括领悟、省悟、顿悟,它上升到了理性层面,上升到规律性方面。

“感悟式教学”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体现自主学习的教育观。第斯多惠说“教育必须激发主动性”,李卫东老师的“感悟式教学”就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用自主学习、自主获取来取代灌输。“感悟式教学”还是一种建构生成的教学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善于培养智力,就在于给每一个学生找一条学习的路。”“感悟式教学”让学生经历一连串的语文学习过程,以建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感悟式教学模式的阅读教学程序:感知整体—感受情境—感悟内涵—感悟创造,这种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2]

感知整体。这是每一个人面对一篇文本第一步要做的事。了解文本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内容的组成又有言语形式的伴随,学生在读懂字词句后才能读懂文本的意义。所以此阶段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在教学伊始调动学生感悟的积极性。

感受情景。每一篇文本都会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生。了解情景中的人、事、物,感受出来文本的情景氛围,才能调动自己的情绪,深入的走进文章,感受文章。感悟式教学必须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交融,产生共鸣,作者的情感必定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感受内涵。文本寄予了作者的情感所在,借助文本表达一定的意义。这常常被我们叫做思想内涵或者叫中心思想。这也是文本最深层次的理解。主题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出来的,语文教学中也不应该时时强调情感。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感悟,由心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来负责诱导感悟。

感受创造。这又在感受内涵的基础之上又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是实际上就已经走出文本,站在评价鉴赏的高度來讲。这种想法的出现同样在于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切身感悟,这种感悟是独特的,带有自己的符号在。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

三、感悟式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在读中感悟。以朗读和默读为重点,深入研究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显形、读中入境、读中体情、读中悟理、读中品味,进而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也能读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例如《荷花》一文,面对意境如此美的一篇散文,教师不要过多的讲解,首先让学生去读文章,读出感情,读出荷花的美,读中去想象荷花的美。一番读以后,学生已经自己在心中就创设了一个情境。这样的实践对教师后面的教学的指导就会有所帮助。

采用辅助策略,诱发学生感悟。例如《柯里亚的木匣》这篇文本,第八自然段,写了柯里亚从家门口走出十步,去找四年前埋在地下的心爱的木匣子时的情景,这段话表面上只写柯里亚的动作,但字里行间展示了柯里亚的内心活动。教师就可以采用补白想想法,引发学生想象他在做某个动作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想象当中,想象自己就是科里亚,学生能用自己的心智感受到柯里亚这个小男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感受到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这段话就这样活起来了,柯里亚这个人物就这样活起来了。活在哪里呢?活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在读中“补白”,能提高学生领悟课文言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学习到的是活的言语,是有生命依托的言语。我就将这种方法归纳为“补白法”,也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来想象作者留下的空白,来感受课文言语的一种方法。

类似的方法还有创设情境法。当学生的感悟不到位时,教师可以帮助去营造文本的情境,但目的性要强,即要为切入主题服务,“引了”不要等于“白引”;“引”要讲究艺术性,创造能使学生“感触的情境”,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氛围。引的材料“风格不限”,可以是设问,是观“景”,也可以是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等,关键要看能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花钟》一文,学生可能不大理解由花做成的钟如何,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了解花钟的样子,这样可能对文本的描述才有更多的感悟。

感悟不是强调教师什么都不做,只让学生独自去做,教师也应该在某些时候帮助学生去感悟。所以教师做得是多掌握一些帮助学生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感悟是由心而发,强调的是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动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相信学生,并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在精讲点播时要突出重点、难点,当学生对文本提出问题或独到理解时,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让其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建议

任何一种模式的提出都是有一定的道理。任何一种模式也是代表着不同的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指南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以问代讲、以讲代学、满堂问、满堂灌、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反映的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操作的机械,语文课失去了人文的价值,成为看不见“人”的教学。感悟式教学的探索,首先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言语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确立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模式终归是模式,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模式,不能把它当做一成不变的真理,每一篇的教材文本都有其特殊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被模式框住,在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学会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姚丽.文本解读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0.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