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透明的红萝卜》的“伤痕”所在

2016-05-30 10:48徐艺蒙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无意识

徐艺蒙

【摘要】:伤痕文学是在新历史时期内,由青年文学作家团体掀起的第一个全新文学思潮,它的出现唤醒了中华民族对过去错误思想道路的艰难思索和深切思考,同时也促进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本文旨在从无意识、心灵扭曲、悲剧结局三个方面来分析《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伤痕”所在。

【关键词】:伤痕文学;无意识;心灵的扭曲;悲剧结局

一、社会群体的冷漠与无意识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及小说的背景,但从“人民公社、生产队、新社会主义”等字眼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作品的背景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塑造的农村少年“黑孩”既是故事发展的中心线索,也是作品主题的最集中反映。黑孩是一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又受到继母的虐待。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性格沉默,倔强而孤独,同时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作者描写黑孩光着脚,光着脊梁,穿着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而且裤头上还染着一块块的污渍、小腿上布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小疤点。这样的描写,我们足以看出黑孩生活的艰难,像个小乞丐。没有爸爸,还经常遭到继母的虐待,有家却不能回。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农村少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处境却并不为别人所同情,人们的冷血、无情充斥着整个农村生活。公社队长见他第一句话竟是小狗日的还活着。北方的深秋已是凉意袭袭,可是黑孩还是穿着一件单薄的破旧背心,没有人去管他的冷暖,没有人会对这个孩子抱有一丝丝的同情之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落后,农村人民思想浅薄,只图自己的温饱,而对弱势群体冷漠无视,甚至带着讥笑嘲讽。社会环境的压迫使得他们不得不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同时又以践踏别人作为生存的唯一乐趣。

但是,他们的冷漠,他们的无意识并不是主观能动的,而是被客观环境所逼迫的。在黑孩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砸伤后,菊子姑娘给他清洗伤口,并为他包扎,看到这一情景时,砸石子儿的女人们也都停下了手中的锤子,投过来湿漉漉的目光,安静地看着菊子和黑孩。过了好长一会儿,她们才如梦初醒,重新砸起石子来,锤声寥落单调,透出了一股无可奈何的情绪。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村民并不是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心,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令他们无可奈何,浅薄的思想层面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去帮助黑孩。环境的压抑麻痹了他们的思想,麻木了他们的肢体,让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于这种情况只能保持冷漠,冷眼旁观。黑孩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社会群体的冷漠与无意识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

二、社会制度下心灵的扭曲

社会制度影响人性的发展。莫言的人物表现手法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使用的“美丑对照原则”大致相同。他把菊子设定为一个白白净净的漂亮大姑娘,因为她善良、温柔,有着女性特有的母性光环。小石匠也是一个英俊潇洒,浓眉大眼的小伙儿,他对黑孩儿也充满着关心与爱护。与他们作为对比的就是瞎了一只眼的小铁匠,脸上布满了密集的粉刺疙瘩,鼻子扁扁的,像牛犊的鼻子一样,他的形象无疑是丑恶的。经常打骂黑孩,让他去偷红萝卜,黑孩看到的那根“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被他丢在河里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对照之后,一方面更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心灵的冲击,另一方面为小说悲剧性的结局做了铺垫,表现在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人性的缺失与扭曲,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文革时期,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温饱尚且存在问题,但整个农村最大的问题却是缺乏集体意识。个人利益、个人欲望在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太过膨胀,生产积极性低下,劳动人民们仅仅是在应付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他们甚至把个人与国家对立起来。队长派工时一张嘴就骂自己的上级领导是狗娘养的,还说公社的差事都是糊弄洋鬼子的。公社是上级领导,在领导布置任务后,下属怨声连篇,甚至还将公社理解为“洋鬼子”。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一些群众甚至完全与上级领导对立起来。这种极端的言论,错误的理解正是对制度的不满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这样的心灵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黑孩对菊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菊子对他的同情、怜悯以及关怀弥补了黑孩心灵的空缺。菊子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所以他对菊子有一种近乎恋人式的爱慕,而这种爱慕之情也逐渐转变为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他把菊子给他包扎伤口用的手绢偷偷地藏了起来,一条普通的手绢就带给了黑孩爱与温暖,长久的心灵空缺使他本能地想独自拥有菊子的爱。但是,令黑孩没想到的是,菊子和小石匠在一起了,文中也提到,自从他俩在一起后,就很少来看黑孩了。于是黑孩开始痛恨小石匠,因为他觉得是小石匠夺走了菊子对他的爱,菊子是属于黑孩的,只能爱黑孩一个人!所以在后来小石匠与小铁匠打架时,我们都很惊讶黑孩帮助的居然是那个经常打他、骂他的小铁匠,而不是关心、爱护他的小石匠。这种强烈的思想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时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以黑孩为代表,他是那么渴望得到爱,渴望得到关心与温暖。这种强烈的渴望让他的心灵变得扭曲,最终酿成了悲剧。

三、社会环境注定的悲剧结局

在小说的结局,小铁匠赶走了老铁匠,而菊子姑娘也被小铁匠失手打伤了眼睛。唯一能够带给黑孩温暖与爱的两个人都走了,黑孩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为了寻找那根“透明的红萝卜”,他钻到了别村的菜园里,把那些未成熟的红萝卜一根根全拔了出来,举到阳光下仔细端详,然后扔掉。最后黑孩被人发现,并且扒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其实,那根“透明的红萝卜”象征着一种纯净、美好的生活,黑孩不断地拔萝卜、看萝卜、扔萝卜,曲折的表现出他内心的失落,“透明的红萝卜”的消失也意味着小说悲剧性的结尾。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都预示着黑孩所期望的那种生活不可能实现。善良的姑娘菊子被打瞎了一只眼,也意味着现实终将给予幻想最沉重的一擊。小说的悲剧是注定的,社会群体的冷漠,社会心灵的扭曲、社会环境的压抑都使得处在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拥有纯洁、幸福的生活。在黑孩的衣服被队长扒光之后,起初他还有些害羞,后来索性大摇大摆地走了起来,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幻想的破灭,让黑孩彻底看清了这个社会的冷漠无情。他别无选择,只有接受这一切,成为这些无意识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作者在最后呼唤:“黑孩黑孩”,其实是一种无奈与痛苦,更加突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性。

《透明的红萝卜》写作背景放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并不是单纯地向人们复述文革时期劳动人民那种困顿的生活状态,更是旨在揭示文化大革命对劳动人民精神的伤害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与丧失。伤痕文学的文学意义就在于:反映了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反思文革时期带给人民的伤害,同时,作品开始对普通人给予关注。《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伤痕”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去品读。因为没有文化与思想的觉悟,没有人性的改变,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最根本的解决,思想也会停滞不前。莫言用他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为我们的思想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指导老师 陈丹)

参考文献:

[1]莫言.透明的红萝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1

[2]王新惠.《透明的红萝卜》主题的多重意蕴【J】.语文建设,2015

猜你喜欢
无意识
同一话语修辞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主体与象征秩序的询唤
无意识理论在射击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识”理论文献中词汇翻译策略刍议
无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中被遮蔽的维度
压抑、替代与发生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心理学启动技术对心理干预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