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芳 朱婷婷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分析,提出了诸多关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方针。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等于坚持真理、坚持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变动,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我们党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始终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抵制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侵蚀,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起全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2.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自身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将理想信念比作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如果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他提醒:“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用这份信念武装全党,才能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成为党巨大的政治思想优势,永葆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加强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等都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不局限于中共中央的政策理论层面,也要注重对各级各部门理论运用和实践的宣传与发展;不局限于党政机关、政府工作人员,更要关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以扩大传播对象,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具学习研究和宣传的价值,以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出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有识之士投身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同构筑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用法律保障其在社会各方面的践行”,以此来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成为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武器,就要做到:
1.以传统文化为本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思想理论结晶,“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因而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益价值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巨大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2.以法律为保障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社会中的推行除了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之外,还需要“用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法律是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实施的尚方宝剑,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就要把其作为社会法制的重要内容,引入到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工作中,这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运用法律权威增强人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
3.以多种方式为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这种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贴合起来的方法,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去感知它、领悟它,使其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的同时也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沃土,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基于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要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当然,除此之外,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勤劳勇敢等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由此看来,新时期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应充分发挥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借鉴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富滋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廉政思想、仁爱思想、民本思想等一些优秀思想精华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源泉。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此来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突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工作的核心部分,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遵循的导向原则。新时期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原来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1.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群众。中国共产党历来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做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树立以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思想教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时又“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种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体现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促进其自我发展,增强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2.在舆论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牢牢地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导向,增强了其号召力、感染力。同时又注重报道群众中的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和宣传榜样人物和道德模范的活动”。发挥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并将他们作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教材,能够激励全体人民向善崇德,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手段创新和话语创新上。
1.手段创新。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思想工作的宣传就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一来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思想,形成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二来能够加强负面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双面化的思想教育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2.话语创新。话语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所呈现出的“习式风格”中。首先,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善于用典。例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等语言引人入胜。其次,改变了以往高、大、上的话语风格,善用百姓语。所使用的话语很具有亲和力,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形象话语要求党员干部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用“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的朴素话语来指导民生工作,诸如此类的实例数不胜数,这无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凸显出人文特性,更能深入人心。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展现出了新时期的时代特色,适应了当前形势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兰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