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旭 李艳青 武宇明
摘 要: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该奖项上的首次突破,振奋了全国。从屠呦呦老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或者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优秀的品德素质。现有的教育体制更注重学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对品德素质的教育一直是教育体制中的短板。借助屠呦呦老先生获得诺奖的契机,期望引起对医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视。
关鍵词:医学生;素质教育;品德素质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老先生因首次成功发现和提纯了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而成为获得该项殊荣的中国第一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屠呦呦老先生的身上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的医务工作者或者科研工作者所应当具备,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往往被忽视的品德素质[1,2]。
一、恒心——持之以恒,不轻浮急躁
屠呦呦老先生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工作;39岁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任科技组组长;42岁提纯出具有抗疟作用的青蒿素;43岁人工合成出双氢青蒿素,后被证实比青蒿素具有更强的抗疟作用;55岁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71岁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79岁编写《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出版;81岁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85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老先生兢兢业业工作60年,古稀之年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从老先生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老先生的一颗“恒心”,面对工作持之以恒,这一宝贵的品德素质在当今心浮气躁、无法安心本职工作的社会背景下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二、决心——面对失败,不轻言放弃
为寻找到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老先生及其同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其中,青蒿提取物治疗疟疾的疗效并不理想。但是屠呦呦老先生及其同事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从西晋葛洪的处方中获得灵感,改良了青蒿的提取方法,最终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这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成功才姗姗来迟。
屠呦呦老先生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迎来了成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先生的一颗“决心”,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不会轻言放弃,面对失败,毫不气馁,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努力尝试,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在当今这个投机取巧已经蔚然成风、总希望不劳而获的大社会环境下,老先生的优秀品德素质无异于给我们的当头棒喝。
三、平常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老先生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因为不会英语,所以其研究成果也为发表SCI论文。以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来看,屠呦呦老先生确实算不上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之前,在国内一直“默默无名”。但屠呦呦老先生在70多岁的高龄仍然受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出版专著,说明其一直工作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
虽然屠呦呦老先生的科研工作在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一直未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但是老先生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未因此放弃过科研工作,七十多岁高龄仍然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医学生也应具备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的工作,不应一味地好高骛远。工作应从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或者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责任出发,而不是为了迎合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仅仅是为了获得所谓的“好评”或者“优秀”而去工作,这样最终会导致作为医务工作者或者科研工作者“本心”的迷失。
四、包容心——团结和作,协同发展
屠呦呦老先生在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后,多次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由此可见,屠呦呦老先生作为但是发现研究抗疟药物的团队带头人,虽然其个人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没有背后的团队作为支撑,光靠个人的力量仍然是很难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的。
当今的工作模式决定了无论是作为医务工作者还是科研工作者,都必然要面对团队合作。而在团队合作中,一颗“包容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能够包容合作伙伴,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能够让你完全称心如意的人和事,因此对合作伙伴不应求全责备,过分苛责。其次,要能够包容整个团队,既然是团队协作,就不是“单打独斗”,因此做所有事情应以“团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最后,要能够包容自己的工作,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是很重要的,没有了带头人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但是“蛇无头”虽然不行,但是“蛇无尾”是不是就可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团队的带头人,带领团队胜利完成工作,就像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不想做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所有的好士兵都当了将军,谁又来当好士兵?没有了好士兵是否还能打胜仗?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完成自己最胜任的工作,为团队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五、宽容心——宽容待人,不吹毛求疵
虽然屠呦呦老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振奋了整个医药界和国人。但是,对屠呦呦老先生的获奖在国内却出现了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贡献,不应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二是对屠呦呦老先生的为人处世颇多微词。但在笔者看来,这些争议完全是无稽之谈。首先不能以集体的贡献为名抹杀个人的功绩,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新中国的成立是全国的胜利,是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军战士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集体贡献,但是否能够因此抹杀那些领导党和国家走出黑暗的领导人们的个人功绩?其次,需要奖励的是什么?是要奖励一个人的科研工作能力,还是仅仅为了评出“好好先生”?只要没有违反党纪国法和职业道德,何必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耿耿于怀。
通过对屠呦呦老先生的争议,可以出当前社会普遍缺乏一颗“宽容心”,不能“宽容”别人的缺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的成功。因为不能“宽容”别人的缺点,所以所有人都有问题,只有自己是最优秀的,这不是自大狂妄又是什么?因为不能“宽容”别人的成功,所以一味地对别人进行抨击,吹毛求疵。这样的社会正常吗?这样的社会还能可持续的发展吗?
人无完人,屠呦呦老先生可能具备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从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或者科研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优秀品德素质。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一再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改善了以往仅仅重视知识传授的“填鸭式”教育方式[3,4],但是在过分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5,6],却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天才和疯子本质的差别不是在学识和能力,而是在品德。缺乏品德素质,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像“双百院长”王天朝一样的“疯子”,并且学识和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而只有在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基础之上,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天才”。是时候应该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及时弥补这一现有教育体制中的短板。
参考文献:
[1]戴军.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再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1;(5):1-4.
[2]杨芳,张健,成乔明.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再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72-74.
[3]王洪才.E时代大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复旦教育论坛.2010;8(2):16-20.
[4]王义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0-12.
[5]吴北燕,林霓阳,房晓祎.运用PBL教学法促进医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z1):189.
[6]蒲丹,李彤,彭宜红,等.基础知识与PBL学习过程对医学生能力提高的不同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11):1590-1593.
(作者单位:滕旭、武宇明/河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李艳青/河北省中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