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谈生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2016-05-30 05:24:30陈明华
未来英才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具应用题思维

陈明华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 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把铅笔和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的价钱是1角2分,一把直尺的价钱是2角8分。小明付出1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说再次,组织学生讨论:(1)“100—12—28”求的是什么?“100—(12+28)”又求的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 就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这样教学,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法则的推导过程

在进行计算法则教学时,应当避免将“法则”或“方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直接进行灌输,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从而逐步归纳、推导出计算法则。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

三、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待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贴近“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道题:“154-98=154-100+2”,学生对154-100时还要加上2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表演买东西找零钱:妈妈带了154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一盒98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的钞票一张(应把154元减去100元),再找回2元(应加上2元)。在生活实践的教学中,抽象的运算得到了实践经验的支持,具体的实践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使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愉快地训练、发展了思维。

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的分析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这为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中若能把书本上的例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如: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把课堂变成舞台,在课堂上办起了“数学商店”,学生 当“售货员”,教师当“顾客”,课上学生们利用自己铅笔盒中的文具作“商品”办起了“文具商店”。教师来到一组学生办的“文具商店”里买文具,问:“售货员,铅笔多少钱一支?橡皮多少钱一块?我要买2支铅笔,4块橡皮,你应收多少钱?”教师又来到另一组又买了5把直尺、3支钢笔```````教师在教室里“兜”了一圈,提供了好几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请各组“售货员”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对购买文具都亲自经历过,算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学生在这种联系生活的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解答三步应用题,而且对这类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猜你喜欢
文具应用题思维
应用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思维跳跳糖
我的文具我做主
奇奇怪怪的文具
买文具
We Love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