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历史事件与历史学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二者自身涵盖的属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历史事件的不可再生、偶然、碎片等特征使其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而历史学作为以历史事件为研究基础的一门学科,则具备重塑、必然、后知后觉性等等属性。
关键词:历史事件;模糊性;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75-01
一、历史事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
历史事件与时间一样具有不可逆的一维性,即一旦发生过后,就不会再次重复发生。从历史事件的特点来看,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中,也不可能再让历史事件得到完完整整的还原,事件本身一旦发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件就已经消失。[1]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推演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他们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及发生的概率输入数据,然后再推演出客观的结果。然而,就数学建模输入的数据而言,其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或者可变因素,而且历史事件作为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发生的现象,都不可能毫无变化的再度出现,[2]我们无法还原与证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必备条件,只能够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来推断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有时正是由偶然因素所诱发的。而所谓的偶然因素大致有两种:一是由时间和空间等外在因素造成的意外变故;二是由某些重要人物的个人意志带来的影响。[3]除此之外,法国年鉴学派布鲁代尔也对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做出过思考和理解,他把历史分为三时段,即长、中短三个时段;从长时段看,历史沿着总体方向有决定性前进,而从短时段看,历史是各个事件的总和,而各个事件变现出来的是短暂的、迅速的,仿佛历史潮流掀起的泡沫,这也是最有新引力的。[4]所以,历史事件在一个短的时间段或者一定条件下,相对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多样性与可能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就决定了历史事件的模糊性。
历史事件发生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却具有明显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意图影响着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左右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特别是在某个具体的历史节点,关键人物对历史事件有很大的选择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人活动的产物,都囊括了人意志和目的的参与,由众多的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人类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展开。”[5]可以说人的每一项具体活动都是以意识为指导,从而使人类的主观意志与意图在历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判断某一历史事件的性质,只有通过人物后来的行为来推测其行为,而且我们也只能达到提供几种具体的参考而非最后的定论。
历史事件是在历史合力的条件下各种因素博弈产生的结果。与自然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而历史事项反是,历史纯为个性发挥之制造品,而个性直可谓之无一从同。[6]梁启超认为,历史事件在发生的过程中,除了受个人主观意图的影响很明显之外,历史事件有很大的时间空间方面的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决定了历史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使其表现出很大的碎片化倾向;抑或处于某段历史中的倒退现象,让我们认识到历史事件不完整性。所以,碎片化的历史也成为了影响历史事件模糊性的一个原因。
记述下来的历史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历史学家在人民大众和历史事件之间扮演了中介的作用,他們不断探索着历史;然而历史学家在无意中也受到了自己时代实际情况的影响,任何一个史家或者经历者,无论他怎样客观,总不免要受自己时代观念的影响。[7]我们如今掌握的历史事件是否真实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当时的记述者或者经历者有可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去改变甚至扭曲事件的真实性,他们在记录历史事件中携带着主观因素参与于其中,而我们现在无法分析当时他们的主观意图。
二、历史学的特征
针对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模糊性,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所具有的属性与之相反。历史学做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尽力总结分析其发生的条件,根据史料和依据各类科学还原事件本身,将事件重构到当时发生的原状。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就一个,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探索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8]也正是历史事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才客观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试图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尽力还原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与历史事件具有的偶然性、碎片化、主观性等模糊特征不同,历史学表现出完整性、客观性、必然性以及还原性等等特征。从属性方面来看,虽然历史事件与历史学之间表现出许多属性的对立,但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与历史事件的性质,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但是通过历史学理论来研究历史事件的时候,二者的属性就会展现出很大的价值。
三、结语
其实,二者对立面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这些方面,笔者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思路,那就是我们可以根据二者关系的对立之处,利用其中的矛盾体一方面来研究另外一个对立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历史事件的模糊性来研究历史学中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偶然分析必然、根据碎片分析整体、根据主观分析客观等等。柯林武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历史学家建构在自己思想之上的历史。”[9]所以,历史学家应该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历史,承认历史事件的模糊性所涵盖的可变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必然的、客观的历史学。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卡尔·贝克尔著,马万利译.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出版,2013,234.
[2]许恒兵,吴炜著.如何理解一次性“历史事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3),8.
[3]何木凤.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九州出版社,2008,433.
[4]王学典.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5.
[5]许恒兵,吴炜著.如何理解一次性“历史事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3),8.
[6]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14,134.
[7]严耕望著.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7—38.
[8]葛剑雄著.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9.
[9]柯林伍德著,张文杰,何兆武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