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艾吟
1841年3月31日,一首降B大调《春天》交响曲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首演,此曲出自浪漫派杰出的作曲家舒曼之手,是他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作品,创作风格也有着巨大的转变,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舒曼的风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曲家的风格发生了转变呢?
舒曼早期创作的乐曲整体风格都较为阴郁,像蒙着一层薄纱,这与舒曼少年时期的家庭变故有关。舒曼的家境并不富裕,在他19岁时,他的姐姐投河自尽,父亲受到女儿过世的打击,一蹶不振,没过多久也离开了人世,亲人接二连三的离世在舒曼的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自那以后,他对于死亡充满着恐惧,对于世事抱有悲观的态度。虽然舒曼热衷于音乐,但由于母亲的反对,舒曼放弃了音乐,1828年开始,先后进入莱比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专业。面对着亲人的离开,又不得不学习自己不喜爱的专业,可想而知,青年时期的舒曼内心充满着压抑。然而在莱比锡的这段时光,与克拉拉·维克的相遇改变了舒曼的命运。在参加一次朋友组织的音乐派对上舒曼见到了有着一双神采奕奕眼睛的小姑娘,她便是日后叱咤歐洲乐坛,钢琴技艺高超的克拉拉·维克,她的父亲就是弗里特里希·维克,老维克原本是一位普通的钢琴制造匠,自负的他自学了和声学及器乐作曲,发明了自己的一套钢琴学习法,在他的女儿(克拉拉)年满5岁后,老维克迫不及待的用他的钢琴教学法来训练克拉拉,克拉拉也不负老维克的期望,学习了四年之后,钢琴技艺精湛,在莱比锡赫赫有名,每次音乐会都会登上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对于音乐充满的热爱的舒曼对于克拉拉的成功极其羡慕和向往,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职业,但是他也明白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他从未受过专业的钢琴技巧训练。在反复的思虑之后,舒曼做出了改变他这一生的决定:放弃法律学习,拜老维克为师,学习音乐,也正是他这一决定,成为了他日后与克拉拉姻缘的开端。老维克说服了一直以来反对舒曼学习音乐的(舒曼的)母亲,舒曼正式踏上了钢琴学习的道路,没过多久,在舒曼刻苦练习和老维克的悉心指导下,舒曼成為了老维克的得意门生,1830年,舒曼搬进了老维克的家中学习音乐,然而过于急功近利的练习导致右手两个手指的肌腱永久性的损伤,成为钢琴演奏家的梦想破灭,但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舒曼对于音乐的执着追求,他转战音乐理论领域,他不仅凭借着对钢琴音乐超凡的领悟力,写出了很多钢琴作品,例如:《狂欢节》、《儿时情景》等等;还主编了《新音乐杂志》,也正是这段时间,舒曼几乎与克拉拉朝夕相处,那年,舒曼20岁,克拉拉才11岁。
不用多说,都对音乐一片赤诚的舒曼和克拉拉兴趣相投,渐渐的,舒曼对克拉拉心生爱慕之情,舒曼经常借着学习的借口去老维克家做客,实质上是为了能见到克拉拉,克拉拉的巡回音乐会,舒曼几乎都会到场支持,随着时间,两人的感情日益明显。但是这段感情遭到了老维克的强烈反对,他决不允许舒曼做他的女婿,一方面他认为舒曼家里经济条件不佳,给予不了克拉拉殷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当时舒曼在音乐领域名气平平,不如克拉拉。为了拆散这对有情人儿,老维克对舒曼和克拉拉的感情做了很多次干涉。舒曼在多次恳求老维克同意他们的恋情无果后,不得不诉诸于法院。情场失意,职场也并不顺遂,19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叠时期,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潮鼓励表现自我的情感,强调个性化、感性大于理性的音乐。《新音乐杂志》作为当时的音乐杂志,不仅刊登贝多芬等这些古典作曲家作品的相关文章,还会发表一些宣传鼓吹浪漫主义的文章,舒曼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随之也卷入了这场艺术更叠时期的漩涡之中。感情与事业双重夹击的局面一直到1839年才有了改观,经过一年漫长的法律程序,法庭宣布这对恋人胜诉。1839年,舒曼和克拉拉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婚礼,婚后的甜蜜生活带给了舒曼不竭的创作源泉。1841年,在克拉拉的鼓励下,舒曼的创作中心移至了交响曲领域的创作,克拉拉曾表达过对于舒曼写交响乐的支持:“要是舒曼写交响乐就好了,他的想象力在钢琴上找不到足够的空间,他的音乐充满交响乐的味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使他谱写交响乐曲。那才是他的领域,但愿我能好好引导他如此做!”。《春天交响曲》便是创作在这段美好的婚后时光,经过10余年艰难的爱情之路,可想而知,如今如愿以偿之后舒曼内心的激动与舒畅,整首乐曲对生活的向往,对克拉拉的深情展现无疑。
这首与之前创作风格和创作体裁截然不同的作品并没有花费舒曼太多的时间,初稿的写作只用了四天的时间,全部配器乐谱的完成大致也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样高效的交响曲创作实属难得。据悉,除了克拉拉带给舒曼的创作灵感之外,还受到了诗人阿道夫·贝特革的诗歌《春天——爱情之旋律》的启发;这部作品分为了四个乐章,本来分别名为“春天的觉醒”、“夜晚”、“快乐的游伴们”、“春的告别”,但舒曼考虑到这些文字性的标题有可能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而不是聚精会神的欣赏作品,所以将这四个标题删除,让听众自己去领悟这四章所表达的音乐内涵。《春天交响曲》第一乐章由圆号和小号开头,演奏出类似号角的音乐,似乎在告诉人们万物渐渐复苏,春天即将到来,之后铜管与木管乐器接着演奏了一段旋律,仿佛天地之间万物都开始一点点的变绿,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长笛和单簧管呼应出一连串音符,速度适中,有人说这是森林中的鸟儿相互对答,也有人说这是蝴蝶在翩翩起舞,仿佛舒曼内心的抑郁慢慢释怀。随之乐曲逐渐进入快板,生机勃勃的奏鸣曲式主题到来,旋律明朗,节奏欢快,从之前引子中所描绘的春天临近变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夜曲,也是这部作品中被认为最具特色的一章,这一乐章的开头仍然采用了部分第一乐章中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的音乐片段,之后整个旋律并没有像第一乐章快板那样朝气蓬勃,而是散发着抒情的气质,营造来一种静谧的意境,作者似乎是在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温柔诉说自己对于妻子克拉拉的一往情深。乐章当中变形引用了第一乐章中长笛和单簧管的曲调,之后由双簧管和圆号吹奏出旋律,音乐起伏加大,之后三个长号吹奏出一个新的主题,也是第三乐章的基本主题,这一主题结束后,乐曲直接进入了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与第一乐章的快板段落一样,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一乐章中引用了以第二乐章中临近结尾的长号主题为原型进行变化处理的旋律,并没有第二乐章那样的抒情,这里的旋律坚定果敢,展现了一种英雄气概。第四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采用了奏鸣曲式,这一乐章作者想表达的是“春的告别”,一开始充满气势的引子第一乐章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似乎是在有意的呼应着第一乐章,但也有专业人士将这一引子与舒伯特《C大调第七交响曲》末乐章的引子做了比较,觉得两者的相似度极高,认为是舒曼是创造性的引用了舒伯特的作品。弦乐器演奏了第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衬托下,双簧管和大管吹奏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也是舒曼曾经的作品《克莱斯勒套曲》中的主题,但是这一主题并不是舒曼自己创作的,而是借鉴了巴赫《农民》康塔塔中的一个乐句。两个主题齐奏营造了一种朝气蓬勃但又带有几丝庄严,似乎在告诉听众“盛极生衰”,要珍惜眼前春天的美好,最后的乐段整体速度放慢,双簧管独奏出一段哀伤的旋律,对春天依依不舍的情绪尽显,之后圆号再一次吹奏号角声。就当听众们都以为乐曲会就这样结束之时,音乐又慢慢发展至高潮,似乎作者心中虽然不舍得春天结束,但却也无法阻止,最后觉得还不如欢乐的送别春天。这无疑展现了舒曼心态的变化,他并没有因为春天的离开而悲伤,而是采用欢快的旋律送别春天,四季交替,春天还会来到。
对于专业的研究者们来说,研究舒曼必然会涉及到克拉拉,涉及到两人的爱情传奇。与克拉拉的相遇、相爱就像一缕春光撒入舒曼的生活,纯真爱情的成功让舒曼的生活迎来春天,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让舒曼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给予了舒曼创作的源泉,纵观舒曼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创作轨迹几乎与两人的爱情之路相吻合,与克拉拉的结合似乎给舒曼打了一阵强心剂,迎来了他创作的盛期,克拉拉多次在音乐会上首演舒曼的作品,是舒曼音乐主要的传播者,让舒曼的作品为众人所知,帮助舒曼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不仅如此,舒曼的乐曲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19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风格音乐逐渐成为主流,对于像舒曼这样的浪漫派作曲家来说,迎来的是社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