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耘收
金钱可以捐献,血液可以捐献,你有沒有想过某一天,自己的声音也能用来捐献呢?听起来这像是笑谈,但自从有了“声音银行”,你的声音就可以漂洋过海,到世界的另一端发挥功效,进而改变别人的一生。
“声音银行”的发起者帕特尔是一位资深语言学家,她一直沉迷于对人类发声的研究。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两位失声人士正在用发声器进行交流。可当两句音质完全一致的数字语音,从两个不同型号的发声器里发出来时,帕特尔感到无比震撼和失望。这个声音特点与两位失音人士的体貌特征相去甚远。这也让在场的许多失音人士备感尴尬。
帕特尔的心被深深刺痛,那一刻,她迫切希望自己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同时,她也意识到,无数品牌的发声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声音,而屈指可数的几种声音与众多使用者很难匹配。但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他们别无选择。
经过反复研究,帕特尔发现,当前科技虽然能合成一些并不是那么冰冷的数字声音,提供给无声人士使用,但是想要进一步合成出个性化的数字声音却相当繁琐。它需要配音演员花上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在录音棚里录制声音样本,再由专业的语音团队花上近4个月的时间才能合成出有特色的语音,而它的制作成本十分昂贵。这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
数据显示,仅在美国就有250万无声人士,而能供他们选择的语音资源却寥寥无几。帕特尔决定为无声人士建立一个音库,这个音库要收录尽可能多的各种身份、年龄人士的声音,所以她给这个音库取名为“声音银行”。
帕特尔带领一群志愿者们利用网络优势,发动世界各地的捐助者捐献出自己的声音,并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之后,他们将无声人士残存的发声音调记录了下来,然后在“银行”中找到与之相似度较高的捐赠者的声音,再通过科学手段解析合成,形成独属于无声人士的个性声音。
这个过程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声音捐赠者。捐献的声音样本越多,拟合出来的声音就越个性化,而声音的独特性注定需要一个庞大的声音样本数据库。
帕特尔的团队开发出专门收集人声的Vocalid网站,想要进入网站,除了必备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之外,还需要一副性能优良的耳机。捐赠者只要每天登录网站,记录一些日常语句的声音样本,就可以扩大“声音银行”的存储。当样本累积到足够多的时候,捐赠者的声音就会进入“声音银行”永久保存。
为了号召更多的人“捐”出自己的声音,团队还专门制作了一部名为“你会分享你的声音吗”的动画短片。在短片中,失语的小姑娘用尽了各种方法,找寻属于自己声音的经历,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目前,“声音银行”已经收到了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超过11000名志愿者的捐赠。有超过450万个句子丰富着语音库,已经有很多人因此受益。用帕特尔的话说:“献出你的声音,只在张口闭口之间,就可以让失音人士重新找回自己。”
(郭旺启摘自《恋爱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