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书学审美思想初探

2016-05-30 01:13秦晓燕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董其昌

秦晓燕

【摘要】:董其昌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界对其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拟对董其昌的书法思想,从论书法“平淡”之境界、论临古继承之途径、论书法形式与技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把握董氏书法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董其昌;书法思想;求变;淡远

董其昌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崇祯九年,享年八十二岁。明万历十七年34岁时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谥文敏。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书画理论家、收藏鉴赏家,与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晚明书坛四大家,是晚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画艺术家之一。

在董其昌书法思想中,追求“平淡”、“淡雅”的书法审美趣味是其核心,并強调书法学古的目的在于求变与创新,注重发挥人的主体精神。

一、论书法“平淡”之境界

董其昌的书法审美理想是其书法思想的核心,同时又是其艺术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在董其昌的书法、绘画艺术实践中,淡远境界是他最高的艺术追求。

董其昌的书法追求平淡率真的境界,他的审美理想突出地表现为一个“淡”字。对“淡”的追求自古有之。庄子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人生境界,并认为“淡”能够笼括众美,如《庄子.刻意》中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主张的“淡”是清心寡欲人生哲学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也成为后世艺术美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北宋时期的苏轼在文艺领域中发挥了“淡”的审美要求,他说: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董其昌品鉴书画的审美标准在“淡”与“不淡”。应该说,董氏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提出与风格的形成,与其人格境界和审美情趣是息息相关的。董其昌认为“平淡”的境界,非可以学而得之,乃自天生。董其昌主张的“平淡”并不是寡而无味之“淡”,而是绚烂之极之“淡”,是含蕴深渊之意境。

论及书法人们尤其看重书家的学识修养,而丰富的学识修养以及技艺的成熟靠的是书家的毕生努力,非一蹴而就,所谓“人书俱老”正有此意。故董其昌又有“老而淡”之说法: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灿烂之极也。

二、论临古继承之途径

前代书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法书名帖,他们是书法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源泉。故临帖即向传统学习是历代书家公认的学习书法必经之途径。“学术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临古是董氏书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自17岁开始学书,一直到82岁临终,从未间断过临帖。对他而言,临习古人书迹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是进一步可成为发掘创作源泉的途径。

临帖难就难在抓住该贴的神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注重形质,相反,他在临帖以追求形似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这也是汲取古帖中精华所在的内容之一。他认为临帖当悟其精髓与内涵。当然要抓住古帖的神韵与内涵,并不是指粗枝大叶式的临帖,而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所以他特别强调背临的临摹方法。只有通过背临,达到熟练境界,才能为进一步深入领会古帖的神韵与内涵打下基础。

三、论书法的形式与技法

书法的审美理想总是与具体的形式技巧理论相结合的,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书法理论构成。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和用墨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与论述,这些理论也是他书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其审美主张。

1、论用笔

在学书的过程中,用笔是非常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历代的书家都极为重视。没有用笔,也就谈不上结构,更谈不上章法。所以董其昌强调用笔之法“此正书家紧要关津”。他说: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对于收笔,董氏亦十分重视。米芾提出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八字真言,被后代书家作为运笔的基本原则。董其昌对此无不称赞曰:“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这是强调运笔时笔势有来有往,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如此则笔画含蓄,圆润有力。董其昌领悟到米家书法的精髓,认为“转笔处、放笔处,精神气血,易于放过,此正书家紧要关津”,收笔时只有将笔锋收归画中,始能八面出锋。

2、论结字

结字是指一个字的形体结构,讲究字形的结构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又特别能体现一个书家的创作性。书法的求变与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书家在结字上的创新性。

关于结字,董其昌认为,结字先要学习古人,要上宗晋唐,强调结字要有变化,最忌位置等匀,字如算子,如:

作书最要泯灭棱痕,不使笔笔在素纸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这里论述除了反对结字如算子和板刻那样呆板无变化的弊病外,还强调书家的主观精神通过笔墨来达成的一种契合。正如东坡云“天真烂漫是吾师”一句是也。

3、论章法

獲得上述以奇为正结字的观念,对于谋篇的章法安排,董其昌更追求跌宕之势。他认为章法的学习来自于平日里留心古人书记的章法。而关于古人书迹,他认为《兰亭序》的章法最可取,其章法的妙处在随意所如而又法度内含,与董其昌书法追求淡远率真不谋而合,故最令董氏心仪。正是深入学习研究领悟古人章法的基础,董其昌在章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讲究疏朗清旷的气韵,但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将结字之美与行间布白产生有与无、黑与白之对比,从而形成萧散简远之意趣。

4、论用墨

董其昌非常注重用墨,这在古代书家中并不常见。古人作书多用浓墨,而忌用淡墨,如欧阳询《八诀》中就有“墨淡而伤神”之语。董其昌喜用淡墨,也擅长用渴笔,在墨法的运用上强调“淡趣”,一者出于淡远的审美境界,与董氏以“淡雅”为宗的书法美学追求相一致;二者因为他本身是画家,故长于用墨的缘故。

关于如何取得用墨方面的知识,董其昌主张多看古人真迹,他说: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从董其昌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墨非常清润,晚年喜用渴笔但不枯燥,即枯中有润,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韵。这种笔墨功夫,非用笔老成者,难臻此境。

董其昌的书法思想不仅使书法艺术从理学的严肃气氛中解放出来,且又消解了狂逸的个性要求,而能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阶层,都欣于接受他的思想。因此,在明末到清朝中期,董其昌的书法思想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也收到后人的临摹与追捧。书画创作和理论对其身后三百余年的书画艺术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其昌.容台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2](明)董其昌 .周远斌 点校纂注.画禅室随笔[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董其昌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董其昌山水画特展
穿越300年的对话——董其昌五题《鹊华秋色图》
洪厚甜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的面具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ALTERNATIVE DREAMS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