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钥琼
摘要:通过在目前世界上最大连续动态更新最及时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上键入关键词“先秦音乐”得到的文献资料,结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读秀知识库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得知以“先秦音乐”为主题的文献共318篇,其中核心期刊与c刊论文81篇,硕士论文14篇。在这些较有价值的文章中,依照文章主要陈述内容,可细分对音乐思想与审美观等“美学”内容的探讨;对包含文学作品、教育、人物等“文化”内容的探讨以及一些乐器乐律等其他内容的探讨。
关键词:先秦音乐 音乐研究 学术述评
狭义的先秦史将先秦定义为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直至秦朝建立的这段时期,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历史时期,在距今2000多年的那个时期,“乐”并非指纯粹的艺术,它包含着宗教、政治、哲学、教育等内容,早已超过“乐”本身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对先秦音乐的研究也就不可避免的与这些方面的研究产生了联系。先秦音乐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界来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面临着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的声Ⅱ向不可听、乐器不可看、意境无法体会的尴尬境地,在中国音乐史界急欲摆脱这段“哑巴音乐史”的今天,对现有的有关先秦音乐的学术论文进行述评,以期为先秦音乐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先秦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一直占据着我国传统研究偏好的半壁江山,对其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比较研究,如199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星群先生的《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在这部著作中,孙星群先生从哲学、美学的高度,从思想的内涵对东西方音乐进行思考、探索,以穷其差别的根源,并且得出很多客观独到的见解,而且他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让原本高深莫测的文章内容也显得不那么晦涩难懂。但是,作者在文章论述中太过于追求全面比较而容易让读者模糊了主题。同为比较研究的还有吕其玮、荣飞发表在《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的《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比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儒家、道家以及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了简单陈述并且比较异同。作者认为,虽然在音乐的社会功用方面,诸子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儒、道、杂家、均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要求情受德、礼的制约,由此可见他们的审美准则还是极为相近的,另外,战国以来,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说理工具,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统一是儒、道、阴阳、杂家的共同理念,这也体现了传统的主导思维方式。
不同于孙星群先生以音乐美学为链接横跨中西两方的大气磅礴,吕其玮、荣飞的《先秦诸子音乐思想比较》立足于本土,以时间为纵轴为我们梳理了先秦时期各家音乐美学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耳目一新。颜铁军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的《以“治国”为核心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以儒、道、墨家学派为例》一文进一步肯定了这种“联系”,他认为到先秦时期,人们更多地关注音乐的社会性以及功利性。先秦诸子从自己基本思想观点延伸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各有千秋,但他们始终把握着音乐的社会性这个根脉,所有的争论都没有离开“治国”这个出发点,在他们的音乐言论中始终闪烁着“忧国济世”的政治理想。文章将“礼乐”“寡乐”“非乐”分别与儒家、道家、墨家的治国主张相结合,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揭示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殊途同归的深层意义。
由上述三篇文章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由泛到细、由依赖资料到理性思考、由重视音乐到重视思想,这显示出了我国音乐研究工作者的逐渐成熟,先秦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在和平与战乱、显达与贫困交织的时代里,任何一种音乐思想都会免不了被当时主流社会意识与社会形势所影Ⅱ向,认清这一点也是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道路上的一大进步。
二、先秦音乐文化的研究
人们对于先秦音乐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剖析先秦音乐文化内涵与特征。岳军发表在《音乐创作》2010年04期的《文明方式的抉择对先秦及古希腊音乐文化的影Ⅱ向》认为,由于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先秦时期宫廷音乐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主流,并且音乐中只有对神灵的拜祭,而绝无对人或人类现实生活的赞美。岳军的这篇文章跳出了对先秦音乐文化研究视角的局限,将先秦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明生产方式在音乐生活中的体现,对先秦音乐文化特征与演变进行深度挖掘,为学术界对先秦音乐文化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拿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各种分论点,有点重逻辑推理轻理论依据。
厦门大学蔡国瑜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先秦音乐文化探析》是从先秦音乐历史方面对先秦音乐文化进行探析的,他认为在研究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音乐文化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物化形态与心理形态,其中,心理形态是音乐文化的核心。同时,在对先秦音乐文化进行探析时,还要注意把握音乐形态的音乐审美观与文化的交流。并且提出先秦音乐文化的演进实际上是沿着“礼乐文化”的路线前行。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对先秦音乐文化进行探析,即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看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衍化,在音乐活动中了解文化及其他行为。它沿着纵向的历史脉络,探源朔流,但同时也注意到了音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相互影响。但是,文章切入点过大,导致全文论点太多,论据相互穿插,略显繁杂,没有做到一对一的论述,无法让读者清晰领悟先秦音乐文化。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掘,其中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继而,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进行探索,以期窥见先秦时期乐律、音乐理论、礼乐制度、乐队编排甚至音乐教育的一些信息。如尹萍发表在《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乐器与先秦音乐文化》、黄翔鹏发表在《文物》1979年07期的《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王安潮2003年12月发表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上的第22卷第4期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曾侯乙钟磬形成的影响》等学术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曾侯乙墓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行了阐释。
三、新思维、新视角的探索与运用研究
先秦时期距今久远,对于先秦音乐的研究,学术界也一直在探求一些新的思维和新视角。吕钰秀发表在《人民音乐》2012年08期的《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传统偏好与新视角探索——以神话研究为例》一文中将关于先秦音乐的研究分为音乐史教科书所呈现的被广泛承认的研究成果和期刊杂志的先秦音乐文章所呈现的学术界研究的尝试、偏好与普遍兴趣,并从这两个部分切入,观看先秦音乐的既有研究成果与倾向,并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在中古代音乐史的先秦音乐部分所观察到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此提出目前为止仍存在的问题性以及可以尝试的新视角。作者在文中梳理了多年来有关先秦音乐研究的成果,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积极探讨的神话这一面向,也让学术界看到了研究先秦音乐的新视角。但是,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势必要去符合各朝各代主流思想的审美,也就不能保证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还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神话,它折射的思想、所被赋予的象征及隐喻难免不被改变,而去探讨神话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意义性,却将此作为研究先秦音乐的一个新视角,不免有些牵强。
吕钰秀的另外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的的《重建先秦音乐史中的声Ⅱ向可能性——以(乐记·乐本篇)为例》从音乐风格的架构和先秦唱奏声Ⅱ向的表现两个方面,论证了重建先秦音乐史中的声Ⅱ向可能性。作者认为,在当下没有任何关于先秦音乐创作理论和被保留下来的演奏声Ⅱ向的情况下,我们仍可以通过传统文献提供的信息构建先秦音乐声Ⅱ向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就选择了《乐记》第一篇《乐本记》尝试进行声Ⅱ向建构,并能用丰富的古典古籍资料对其的论点进行论证,论点新颖,论据有力,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重建先秦音乐声响的可能性。但是,重新检验并系统化先秦古典文献中的音乐风格素材,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诸多不可跨越的难题也横隔其中,所以重建先秦音乐声响只能当成一个极长远的目标来实现了。
张加存、薛辉发表在福建9币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的《先秦音乐治疗思想的发生学研究》将《乐记》《吕氏春秋》《黄帝内经》作为理论依据,抽丝剥茧,从发生学的角度探析了先秦时代的音乐治疗思想。文章在传统音乐治疗理论研究尚欠系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从发生学的角度切入,将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观念比作医学与音乐治疗思想的温床;传统的音乐理论作为音乐治疗思想的种子;《皇帝内经》中包含的音乐治疗思想作为主干,对先秦音乐治疗思想进行深度挖掘,论证紧密结合,文章结构清晰,说服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音乐治疗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另外,曾娜妮发表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板块2010年第22期的《先秦音乐社会中的妇女与性别研究》一文,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以先秦社会反映女性情感和生活的诗歌为基础,研究先秦音乐社会中的妇女与社会性别,也给先秦音乐研究带来了新的灵感。
学术界对先秦音乐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部分文献资料进行论述,以保证本文的学术严谨性。此外,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新闻博客甚至微信等社交客户端等共享的相关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学术价值还有待考量,在此就不一一罗列。尽管硕果累累,但是从上述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界对于先秦音乐的研究,如今已经已经进入了一个急需突破的时代,传统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范围已经难以再创新意,而近年来被提出的新的研究思维由于种种原因,在进行实际理论研究时也很难操作。如何摆脱这种“没有音乐的音乐史”?如何提出更多可实行的研究方案?如何再创一个先秦音乐研究的新时代?这才是现在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