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2016-05-30 10:48:04刘凯飞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所教成语事物

刘凯飞

同学们在一起常常对老师品头论足:这个老师有口头语,一节课说几个“啊”字;那个老师有下意识动作,一节课摸几次鼻子;这个老师说话快,说起话来如同放机关枪,让人听不清个数;那个老师说话慢,如同赶着牛车,令人着急……如果说说而已,也就罢了,问题是有的同学由于不满老师的说话习惯、下意识动作、讲课方式,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就麻烦大了。

其实未必是这个老师真没有水平,有的同学也承认这一点,但有的同学就是喜欢不起来这位老师及其所教的科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我们中国有一个类似内涵的成语叫“爱屋及乌”。怎么破解这种现象,让我们适应不同风格的教师,或者说适应有着不同习惯的教师呢?

我们还是从成语“爱屋及乌”开始,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然后找出应对的方法。“爱屋及乌”语出《尚书·大传》卷三:“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其意思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这个成语所说的道理,符合心理学所说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爱屋及乌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的知觉特征之一 ——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补充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实际上,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误区。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由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这样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如有的同学由于教师生理上的缺欠、下意识的动作,于是牵连到他们的讲课上来,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听课效果。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和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种特征。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某些同学因为对老师的一些习惯不能接受,进而不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不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吗?那么如何避免因晕轮效应的影响而对老师的错误认识呢?

首先,要尊敬老师。常言道:“尊其师,信其道。”每个任课老师都是他所教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同学们常常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知识,我们尊重老师,也就是尊重知识。

其次,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做出评价,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课后多和老师交流,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老师。

最后,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同时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情。让我们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吧。

猜你喜欢
所教成语事物
赏析几道与2021有关的特色试题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在“圆周角”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学科德育的发力点在哪儿
拼成语
意林(2016年21期)2016-11-30 17:32:21
运动学中的“一种模型”、“一种思想”、“一种定义”
猜成语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