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在大山深处的音乐瑰宝

2016-05-30 10:48:04阮居平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普安花苗苗族

阮居平

居住在普安县龙吟镇高阳村菁门口的大花苗,是二十世纪由威宁迁徙而来的一部分苗族同胞,之前,就已听说过在这偏远的山寨,活跃着一支远近闻名,有着天籁一般嗓音的演出队伍,经常在省、州、县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和文艺比赛中,赢得好评,并获各种奖励,因而就一直令人心动向往。

2015年初秋,笔者和省文史馆的几位民族史学专家,在馆领导组联部的安排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下,有幸深入实地身临其境地经历了一次难忘之旅,饱享了一席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音乐艺术大餐。这次采风活动,在笔者的记忆里,有可能是文史馆近些年来,向民族民间音乐邻域的首次考察,首次探访,因而也显得别有新意和韵味。

据目前统计,由威宁迁移到普安箐门口的这支莽莽乌蒙、北盘江畔云雾深处的小小部落,全村仅有48户200多人。他们地处的环境是一个峰峦叠嶂云蒸霞蔚的偏僻天地,如若登高呐喊,四山都会飘荡出久久的回声。几十户人家组成的苗族寨子,大多为石墙竹木搭建,松枝茅草当顶,远远一望,就像一片片干枯的树叶飘零在背阴向阳的斜斜山坡之上,再一走近打量,你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状况,那就是在这几十户人家之中,有一处高过全村的堂屋,其顶端有一个横空的十字架,因为这里的大花苗全都信奉基督教,每个星期都要集聚在这里做礼拜,读颂经文,唱赞美诗。

那一天,当我们刚走到菁门口山头,立即受到身着醒目靓丽大红大白衣裙的男女老少村民的夹道欢迎,他们手捧羊角杯、大海碗,唱起迎客歌,顺次将自家酿造的芬芳米酒诚敬到我们每人面前,不大的山弯路口,顿时一片欢腾,喜气洋洋,听着那爽快清朗,深情委婉,整齐划一的歌声,一下就把我们镇住,将我们深深地吸引。再等到我们一行走进当地村民的礼拜教堂和排练场地,倾听了他们演唱了一支又一支的苗族原始民歌和中外多声部合唱名曲后,更加让人感到震惊。试想,几十个大人细娃高矮不一,性别不同的演唱者,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和指挥的情况下,一张口就是那么的节奏统一、音韵和谐,美妙动听。使人顿时感受到,在那天高云淡的场景中,流露出一种对大自然无比崇敬的心境和一种唱诗般的空灵神圣的感觉。由此让笔者推断,他们对音准的把握,对气息的掌控,以及对音乐的痴迷而喷发出的浓烈感情,如没经过有素的训练,是绝对达不到这种水平的。果不其然,经我们详细了解,他们之中的祖辈,就曾先后就读过当年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先生在威宁石门坎创建的学校。受到智者的教化、启迪,经受过精神的洗礼。难怪这些后辈一唱起歌来,总是那么忘情自信,那么痴迷投入。

再说,他们在过去的年月中,生活一直处于一种贫困不堪的地步,吃不饱,穿不暖,敬奉上帝,成了他们精神的依归。每周的礼拜,也成为了他们必有的课目,白天劳动完毕,入夜到教堂唱歌,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和情感寄托,久而久之,音乐这门艺术逐渐深入了他们的灵魂,而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别看他们之中有的大字不识,但对音乐,唱歌确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执着。因此当地的领导,甚至他们的寨老和领头人都说,别看他们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但他们始终顺其自然,精神生活无忧无虑,幸福指数特别高,这可以从他们每次参加省、州、县、乡举办的各种比赛时那种喜悦表情可以看出来的。

自从贵州省开始举办两年一度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来,这支来自深山大花苗的歌唱队伍,无数次地参加了省市地县所组织的赛事活动,多次获得奖励,名声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他们以其天然纯净的原生态唱法和多声部的和谐歌声一举震惊四座而征服了全场观众。2015年他们演唱苗族古歌多声部合唱《孟德绕怒》《走出大森林》《姹娜、姹娜》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合唱名曲,不仅在兴义地区选拔赛中夺得一等奖,同时又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农民合唱艺术大赛中荣获铜奖。像一些流传久远的世界经典合唱名曲,诸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王洛宾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只要他们聚集一堂均能从容自信地唱诵出来。

在我们进入他们礼拜堂的那一天下午,听完他们深情并茂的演唱后,可以说人人都感慨、激动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种动情的歌声如此山高水长地在乌蒙深处、盘江流域蜿延盘旋呢?笔者想情况是必然的,但总结一下应有两条:一是他们所处的生活条件所致,大花苗民族大多世居深山老箐,入夜来,又没有什么电视、电脑等供他们娱乐,于是三三两两便走进教堂在一起唱唱前人教给的歌曲,借以打发时光,久而久之便成了自然,成了习惯,也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寻找到了一点人生的乐趣。另外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有志于这门艺术的奉献者所做出的努力也极大的延续了大花苗歌唱艺术的生命力,从而使这多声部的艺术上升到了更高层面,这里笔者就不得不要说一说普安县原文联主席,原文化局副局长、贵州省音协会员张进同志了,是他的敬业精神和对音乐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所付出的无私奉献,让大花苗音乐完好地保留了有艺术风采并使之发扬光大。

提起张进,对于喜好文艺的普安人来说差不多都知晓这个名字,他自参加工作起,一直坚守在群众文化工作这条战线上,几十年风风雨雨,扎根基层,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永远热爱的音乐艺术,他从小就在这片具有浓郁民族风情风物的土地上长大成人,足迹踏遍了普安的花山秀水,采集收录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潜心研究,创作出了诸如《盘江谣》《放歌普纳山》《布依姑娘的花背兜》《北盘江,你是一根美妙的琴弦》《芬芳好日月,我们共拥有》等大量颇受群众欢迎脍炙人口的歌曲,先后在全省“农村征歌”、“贵州好”等重大音乐赛事中获得奖励。退休后,仍不甘寂寞、初衷不改,依然一如既往。带学生、教学生,组织业余团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宣传普安、推荐普安、发挥余热,作出奉献和努力,充分展示了一位老文化工作者退而不休的美好情怀。2009-2012年,他主动请缨,在龙岭镇高阳村担任副村支书职务,专事箐门口苗族民间艺术挖掘整理、排练、推广工作,为使这苗族民间音乐宝库的精华得以世代传承,他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把锅灶、被盖和必要的书籍搬来这里,与大花苗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同吃同住一起。甚至大年春节也不回家,他为了使这独具魅力的苗族经典艺术传扬开来,白日里走进田间地头,入夜来与乡亲们一起领唱赞美诗,为了不负当地政府的希望,他以他仅有的知识,将苗族多声部的曲式、调性、和声,逐步加以探讨、研究,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使其更加丰富、完善,从而达到更加精美的程度。的确,功夫不负有心人,普安县龙岭镇菁门口这支大花苗歌唱队伍,在当地政府的亲切关怀、扶持下,在具有丰富文化工作经验的张进老伯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下,他们美妙的多声部合唱艺术已走出大山、走出寨门、走出县城、赶赴兴义、贵阳、昆明等地参加各种庆典活动,最终亮相到了中央电视台屏幕。

过去,在我们接触过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提起苗族音乐,多数人也只知道苗族飞歌、走亲歌、婚嫁歌、敬酒歌之类,但多为单声部旋律。多声部合唱、重唱歌曲,只在侗族地区盛行。这次来到普安龙吟箐门口,居然在大花苗男女老幼的口中,还传承有如此美妙、深情、悠远、震撼人心的混声合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十分惊喜的事情。应该感谢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热爱文艺的有识之士,是他们付出了辛劳、心血,才开掘收集了珍藏在大山里的这支音乐奇葩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瑰宝。

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将这充满激情,富于泥土气息的大花苗音乐,开掘好,整理好。希望年已退休的前普安县文联主席作曲家张进先生,继续带好他亲手组建的这支原生态艺术队伍,在祖国的艺术百花园中发扬光大,绽放出更加美丽的风姿。

猜你喜欢
普安花苗苗族
苗族蜡染
可爱的小花苗
小小茶叶铺就脱贫路
贵茶(2019年1期)2019-01-08 12:14:27
贵茶之贵普安红
贵茶(2019年1期)2019-01-08 12:14:27
把“普安红”做成走出国门的亮丽名片
贵茶(2019年1期)2019-01-08 12:14:27
半夜种下的小花苗
大灰狼(2018年3期)2018-06-11 15:28:50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小花苗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焦点(2015年12期)2016-01-26 0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