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范曾现象”的绘画艺术思想内涵

2016-05-30 21:53:02胡东晨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范曾中国画

胡东晨

【摘要】:"范曾现象",即指画家范曾以一个"国学开讲",一夜之间由"国画大师"转型为众多媒体追捧的"国学大师",这是当代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然而,无论从传统学术观念,还是绘画诸层面解析,"范曾现象"存在内在荒谬性,范曾的"国学大师"名不副实。 更多还原在当代中国, 不论是画坛还是文坛, 范曾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集审美学养、绘画造诣、民族情怀于一身的艺术家, 广博的情怀、精炼的技艺、詩意的表达和复古的思想造就了他的绘画艺术。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我信守:艺术的标准是好和坏, 而不是新和旧。我提倡:以诗为魂, 以书为骨。我追逐:古典精神的复归。我期许: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到来鼓吹和呼喊。”[1](P12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实践很好地实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和人文追求。

【关键词】:范曾;人文修养;中国画;艺术思想

一、范曾艺术思想的形成轨迹

范曾出身于江苏南通一个十二代诗人世代相继的家庭, 自幼浸润诗香、沐浴诗教。他自道:“余自羽冠即随先严学诗, 十岁而诵《离骚》, 十二岁背《万古愁曲》, 俯仰吟哦, 感慨悲怆, 有不可自胜者。”[1](P540)这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学功底, 而且养慧了他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想象。他在《范曾诗稿》自序中开篇便道:“诗是凝练、浓缩、净化了的语言” ,[2](P3)“ 诗境是博大、沉雄、空灵、典雅的境界” 。[2](P3)诗学渗透到范曾的骨髓血脉里铸成了他诗人的气质, 决定了他基本的审美取向:在写实与写意之间, 偏向写意;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 趋向浪漫的;在“黄荃富贵”与“徐熙野逸”之间, 喜欢野逸;在繁金错彩与逸笔草草之间, 偏爱逸笔。如果说范曾的写意人物在当今画坛还有众家可比权量力, 其白描功夫和成就恐难有二人, 只是其被他本人写意人物画的名气所淹摆了。入盛年, 他在对古代哲学的研究中更深刻地体悟到中国画的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绘画思想追求“道法自然” 。在“85 美术思潮” 中成为捍卫中国绘画传统精神的勇士。年至花甲古稀, 范曾在经历了风雨人生后, 庄子情节愈加浓厚, 艺术思想追求“精神释放” 。其画面更加空灵, 笔迹老劲, 人物高古。

二、范曾艺术思想概述

范曾艺术思想表现是多维的, 非常复杂, 但总体看集中体现在他对艺术家及艺术本体的认识上。

(一)艺术家出自虔诚和勤奋

“艺术家是自然之子, 在杳不可测的宇宙之前, 除去对它抱着宗教般的虔诚之情外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没有宗教般的虔诚就没有艺术” 。[1](P66)这就是范曾对艺术真挚感情。作为艺术家, 范曾是纯粹的。他作画总是忘怀得失, 心中了无挂碍, 没有“ 云要衣裳, 花想容” 的“遐想” , 只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超境” 。对他而言, 绘画决不是人生的手段, 而是人生的方式和目的。他创作态度严谨, 每作画之前, 必对所“造”之人深研细究,对人物背景、性格气质了然于心。待到心中有所勃郁, 刹那情思, 霍然胸次;偶然影响, 奔来笔底。亦如妇人生子, 不至月满孕熟而不强为, 犹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 一气呵成。艺术家应是纯粹的、个性的、自由自在的、不受束缚茧囚的生命主体。[1](P116-128)正是在这样的虔诚态度驱使下, 他画画超人地勤奋。早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期间, 他便因勤奋而倍受沈从文器重, 赞赏他是“钱钟书勤奋第二” 。彼时, 他常常不顾室外日起日落, 不论寒冬酷暑, 彻夜伏案耕墨,及至还甲, 悬腕向壁挥毫数小时也是常事。他同时告诫年轻朋友不能急功近利, 艺术是一座崇山, 只有拾级而上, 才能登上艺术殿堂。[1](P 49)

(二)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人审美特点的一门艺术。傅抱石说“ 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 用不着加其他调剂”[ 3] (P198)。这一点, 儿时饱学诗书的范曾已是明识于心。范曾认为, 中国人的思想、豪情、才智只有毛笔和宣纸才能录载, 惟有五彩之墨才能铺就。中国画的语言是痛快淋漓的,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他说, 既如此, 中国画就注定是重写意的, 不容反复描摹涂改, 作画必须意在笔先, 绝不能为技法所困。他崇尚“无法而法” , 认为一切艺术的语言、法则、技巧都是为艺术的意蕴、境界、韵味等等所用的, 当技巧结束的时候, 艺术才真正开始。

三、范曾艺术思想的哲学渊源

任何艺术思想都是以一定哲学理念作为内核和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把握艺术家的哲学理念,是洞悉其艺术风格形成、志向乃至理解其艺术作品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范曾的哲学取向主要兼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一)“先忧后乐” , 积极入世

范曾是宋代大儒范仲淹的后代, 又是教育世家,自幼在传统的家教中受到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大影响, 特别是青年时期, 积极入世。先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了思想主调。范曾是天生率直秉性、狷介不驯的, 但随着生活的磨练和洗理, 阅历的增加, 思想开始融进道家和佛家的观念, 其四十岁前后使用“抱冲斋”号就是一证。他在《闲话抱冲斋》中写到:我自号“抱冲斋主” , 真有些老子哲学的意味。其实, 我对老子恍兮惚兮的理论不甚了了,而对他理论体系中的思辨因素, 却十分钦佩。老子讲“大盈若冲” , 那是讲真正真的充实往往是冲虚而不盈满的。

(二)亦儒亦道, 渐渐出世

和许多艺术家一样, 范曾绘画实践中流露的主要还是道家思想。他多次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到, 老子是其异代知音, 而屈原是其精神导师。可见儒道在中年范曾的哲学理念中是相与表里, 融为一体的:当被社会推崇为成功者时, 扮演着社会活动家和青年教育家, 心中激荡着“心忧天下”的儒家理想;当面壁泼墨, 独自沉吟时, 复旧一个纯粹艺术家, 胸中充满的“得大自在”的道家思想。然而, 还甲以后, 特别是离开祖国移居巴黎期间, 他开始认真研读老子庄子, 对老庄从“不甚了了”到心领神会,他的思想更加趋近于道家哲学, 庄子心态很强, 笔下的“老子” 也越来越多了。他说:我和老子恐怕是结下了一世之缘了。……我喜欢画老子, 画他说法演教, 画他笔目神思, 画他骑牛出关, ……在老子面前, 心灵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感动。[1](P494)他开始淡出社会, 潜心育人, 扪心画画。

(三)由哲学理念悟化出的艺术精神

“哲学应具备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而艺术应略带古典哲学神秘主义的意味。”[1](P363)这是范曾关于艺术和哲学关系的一句精论, 可以看作是范曾艺术哲学理念的凝练。范曾的哲学研究与理念一直和他的艺术思想发生着紧密联系。他依据我国古代哲学思想, 悟化出自己的艺术精神:一是“心与物交” 。他说, 宇宙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又是不断运动的, 我们的心也要随之运动, 而且心灵的运动不是单项的, 直线的, 是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与爱憎之间判断、徘徊、选择。中国画家和诗人应是在心物交感的前提下发挥, 主、客体高度统一。此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符”[1](P34),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二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动。他说, 艺术家的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总是在对外在信息接受和反馈,并经过充分的积蓄之后, 发生思维的飞跃而“迁想妙得”的。

参考文献:

[1]侯军.范曾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2]范曾.范曾诗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3]伍蠡甫.中国名画家论[M].上海:东方美术出版社, 1986.

猜你喜欢
范曾中国画
范曾,狂人作画醇如酒
南风窗(2022年6期)2022-03-19 17:05:50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中国画的终结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0:56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范曾和朱军的莫逆之交
范曾和朱军的莫逆之交
范曾晚年自省
范曾点醒朱军
意林(2012年10期)2012-07-05 02: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