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路径探索

2016-05-30 21:53:03柏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应用

柏凌

【摘 要】国际结算是一门金融类交叉学科,先修课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的处理与讲授对于前期知识的累积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安排提出如下建议与总结。首先,基于“天空教室”网络平台,提供相关学科的文献、书籍,扩充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注重对比分析和模块记忆。其次,利用“天空教室”学习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机房等环境中随时登录操作端,巩固技能。此外,通过平台与教师端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11-0108-03

1 国际结算课程的基本特征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是研究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等联系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类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内容横跨经济、法律、管理等一级学科,其中先修课程包括票据法、国际贸易实务、银行会计。笔者从2007年以来,通过对国际结算9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该门课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综合性强。国际结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国际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且以贸易结算为主。贸易结算涉及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实务等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流程、银行业务有一定的把握。从研究客体上对国际结算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单据结算和非单据结算,其中以单据结算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单据结算涉及票据法、民商法等相关知识。

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来看,它通常被放在本科教学的第六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中。众所周知,需要基础知识越多的学科且交叉性越强的学科通常会在高年级开设。可见,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众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第二,先修课程结构复杂。众所周知,对一个概念的把握须从相邻学科出发,找到明确的界定边界。因此,若从国际贸易流程角度出发,将内容扩散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品质条款、结算条款、运输条款、保险条款、纠纷解决机制条款等,要求学生对联合国国际商品买卖公约、海牙规则、汉堡规则、海商法、保险法、UCP600等相关国内法和国际经济法有一定的了解。

同理,若从金融实务角度出发,我们要将知识点扩散到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银行中间业务实际操作流程、银行资产负债表、国际借贷等金融及银行会计的领域。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担保法、民事诉讼法、票据法等相关国内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先修知识的获得的顺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知识的学习需要反复研究,不断回头探索,不断否定再否定。比如,在国际结算中同学们接触结算的工具——票据,知道票据法规定票据的开票人只能是债务人(只承认顺汇),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遇到了信用证和托收等方式下出票人竟然是债权人(出口商)。细心的同学则会大惑不解,但是如果回头仔细研读国际结算中的相关参考内容票据法,则会得到“票据法只允许顺汇,然而国际经济法可以接收顺汇也可以逆汇”的结论。

第三,学科系统性弱,需要学生自己把握。不同于类似于西方经济学这样系统已经成熟的专业基础课,国际结算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而且实践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其系统构造不容易把握,导致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变成规则强记的游戏。

诚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证书考试,纯粹靠记忆强行背诵书本上的内容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学生之所以靠背诵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更是因为他没有把之前所学的各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理解只能从学科之内出发,而不能从其他学科得到启发,或者说将学科与学科串联起来。

这种衔接在有些课程中是比较好把握的,如本身就以抽象性强而著称的西方经济学。但是,国际结算课程各章节处处可见实践操作的具体事项,却缺少足够的抽象概括,也缺少和其他学科之间明示的呼应。这不仅对教学者提出了高要求,也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依靠自己在经济学中培养的思维方式及学习各门学科后培养的基本素养来融会贯通。

2 国际结算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養的联系

由于该课程开放性强,知识更新快。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结算的先修知识点数量庞大,且结构性复杂。但是,由于学科的规范性和抽象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此众多先修知识不一定都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为先修课程。那么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可能,学科与学科之间可能会有漏洞,而国际结算这样的交叉学科的先修知识或许处于被疏忽的状态。

也许有人在此会提出反问:如果基础学科之间没有真空,那么要学这门综合性学科干吗呢?笔者在此持不同观点。诚然综合学科的功能之一在于补充曾经被遗忘或者被遗失的基础知识领域,然而仅仅是补充,而不是认为从零开始理所当然。况且综合性学科的主要功能是将之前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有特定应用价值的知识网,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应用人才。若是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那么这种网络则会破绽百出。应用者从一个知识点到另外一个知识点的衔接将无法体会到逻辑上的理所当然,而认为是文意所定。那么,学生将被知识固化而奴役,无法随着知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虽然综合性学科可以解决部分基础知识问题,但基础知识的获取需要其他渠道。或许在教学计划之外,或许在兴趣之上。

因为国际结算课程的开放性强,因此被奴役的自由意志将难以体会到新鲜血液注入背后的逻辑上的必然,从而怠于不断汲取。这样一来,有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没有学过这门课程与学过这门课程的同学没有差距,从而否定教学。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位导向的教学定位是背道而驰的。

除此之外,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国际结算这门课程讲究实践操作,它是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改变了国际结算课程实习的环境。因此,为了适应网络环境,改革国际结算课程势在必行。

而现在市场上新的教学软件也层出不穷,为国际结算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或许有人认为,文科生的实践环节无非是“小孩办家家”,可有可无。笔者持保留态度。因为实践环节起着理论教学中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没有此环节,缺少的不仅仅是几个学分的安排,更多的是学生对空洞知识的迷失和衔接上的乏力。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把握,他们才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对实践环节的评价应该从反面评估,即“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我们会失去什么”。答案不言自喻。但是,笔者并不赞同过分重视实践环节而忽视理论教学,其实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3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探索

笔者2008年承担了建设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的任务,主要针对以上总结的课程特點开展课题研究。在“天空教室”的网络环境下,通过各个模块的设置,教师可以上传各种教学参考。其中,习题练习、讨论题、案例分析等是国际结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得到巩固的。由于课时的限制(32课时),在课堂上,教师无法介绍足够的案例来分析比较,因此在“天空教室”上传并布置相关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结算的先修知识结构性复杂,需要不断巩固,而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重新翻开上学期的书本查缺补漏几乎不可能。因此,笔者不仅上传了本学科的案例,而且还上传了与本学科密切关联的综合案例。让学生通过一个综合的案例,将过去遗忘的知识记起来,并与本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益的串联。比如,“保兑行在开证行拒付下的应对方法”涉及民法中关于合同的相对性、国际贸易实务中信用证的实质、国际结算中保兑行的划账方式等综合问题。这种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们课程的理解及运用,而且能把学生在大学期间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

“天空教室”中的参考文献、书籍、网站等板块则是对教学者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学者提供的书籍、文献等具有层次性、可读性及相关性。当然,学生的自觉性也很重要。笔者设置此板块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温习知识及不断更新知识的平台。国际结算从一定角度上来看,是研究相关结算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在整体上把握相关当事人的履行目的、履行方式、保障方式是一条捷径。然而,由于每一种规则都是在不同当事人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规则的订立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或者可期待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不断诉求、社会标准的不断迁移及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倾斜方向,规则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在转让信用证中为保护第二手收益人的利益,当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转让后的信用证一致,而因第一受益人换单导致单据与原证出现不符时,转让行有权直接提交第二受益人的单据给开证行”。这种权衡无非是侵权责任法中过错责任在国际经济经济法中的体现,对第二受益人而言更加公平。然而,第二受益人接收的信用证仍然是第一受益人的商业信用没有改变,这是在巩固银行及中间商的利益,以及信用证转让后的安定性,而局部牺牲第二受益人的部分利益。

笔者认为,最值得开发的是“天空教室”的实践操作板块。根据教学计划,国际结算课程会另外安排32课时的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末,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课堂的理论知识。既然学校已经有可以应用的软件,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完理论课程之后,直接通过实践流程的操作实现教学延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理论课的课内实践学习,也能使学生对结算流程得以更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巩固。因此,在实践板块中上传可以链接到服务器的ACCESS具有必要性。

同时,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我们既不可忽视实践教学,也不可过分低估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天空教室”中增设网上答疑、知识点的探讨等互动讨论板块也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综合性强的学科要注重建立知识网路,而只有找到先修知识链接起来的结点,才能构成严谨的知识网络。这些结点对于学生而言很难把握,然而却是抽象思维建立的有效途径。比如,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或者经常遗忘“进口商在申请信用证时要交纳开证押金”。通过民法中反担保的学习,对这种押金的实质把握就顺其自然了,并且能够理所当然地想到反担保可能会随着被担保人信用的改变而调整,那么开证押金也可以调整。其实这恰恰也是开证行的权利。

我们很多注重应用型教学的大学常常忽视学生们建立的这样知识网络,只强调操作性。这毫无疑问是对应用型教学的曲解。而结点的修复与弥补、重置与删除则需要各位同学不断思考。板块中的论坛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在论坛上可以抛出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思考。如果将论坛讨论的参与次数作为平时分的参考依据,那么会有更多的学生前来讨论,从而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笔者也可以自己抛出论题,或者请一些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参与其中作为某些论题的版主,将学习知识变成一种习惯,而逐渐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渴望。一旦学生的幸福感建立在学习新知识后的满足上,那么他离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型人才就不远了。

参 考 文 献

[1]左新娥.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展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7):144-146.

[2]冯莉.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2014(18):92-93.

[3]孙妍.教师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61-62.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法探析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育阵地开辟的探索与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12:15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03:12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47:01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02:20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