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章菡
摘要:高校音乐学院中,二胡作为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种,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院 二胡 选修课
二胡本是一件可能与游牧民族相关的外来乐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流传着,直到戏曲艺术的兴盛,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的二胡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件沉寂了近千年的乐器,却在20世纪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而刘天华先生将二胡引入高校,使高校音乐教育成为了二胡进一步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
一、高校音乐学院学生的特点
以笔者工作的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学院招收音乐学与音乐表演学生,因音乐表演学生为专业主修生,本文在此不做讨论,主要以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为例。
音乐学的学生中,一部分曾经学习过器乐,能够演奏一些中小型作品,并且知道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这一部分的学生既“好教”也“不好教”,“好教”在于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比如简谱的识谱、二胡上常用的几个调的音阶的定弦和演奏、常用弓法等等,类似的知识不用花费很多时间来教,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可以很快上手,而“不好教”则体现在:一方面,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在演奏方面不太规范,需要纠正的方面很多,比如演奏的坐姿、持琴、持弓、按弦等,都需要一一纠正和调整,而学生们往往又会受到之前的演奏习惯影响,反而比完全没有学过的学生更难掌握,教学常常陷入“调整了不会拉,不调整又拉不好”的循环中,导致进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基本功薄弱,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为了参加艺考,突击一段时间,专攻一到两首曲子以应付考试,因此对于基本功不重视,有的甚至从来不练,笔者曾经教过一个主修生,能够演奏《奔驰在千里草原》《一枝花》等中小型作品,可音准实在太差,于是要求她拉一遍音阶,该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是音阶,说自己从来没有拉过音阶,对于基本功的忽视,导致学生往往音准差,运弓不扎实,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其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部分学生则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乐器,二胡课往往是从零开始学习,这类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从首调概念、定调,到实际演奏,都需要一一讲解,尤其在实际演奏的时候,更是情况百出,比如两手不协调,不能很好的分工合作,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身体不协调的情况,有的拉琴时面部会出现奇怪的表情,有的会的耸肩,有的会抬脚,有的会不自觉地跟着唱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习惯二胡的音色,导致演奏时无法辨别音准,等等。无论是否学过乐器,起点低是学生们最大的特点,认识这点,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非常重要。
二、教学中的问题
1.客观方面
二胡这件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难入门。首先,二胡的音准非常难把握,既不像小提琴有指板,无论用什么力度按弦音准都不会改变,也不像琵琶等乐器有品,可以明确的知道音在哪里,在二胡上,按弦的力度大小、落指的位置高低都会极大的影响音准;其次,二胡的运弓也很难掌握,弓子夹在两根琴弦之间,左一点右一点、前一点后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轻一点重一点都会影响音色,甚至发出刺耳的杂音,因此,学生们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学习基本功,所以在短期之内,无法像其他一些乐器可以演奏一些小曲子,有的学生甚至很长时间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基本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就大大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不愿练琴和上课。
另外,学生们需要学习的其他课程很多,还有自身的专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因此,能够留来练习二胡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常常只能压缩甚至占用练琴的时间去完成其他课业,而练琴是整个学琴过程中最最重要的环节,所谓“熟能生巧”,没有足够的练琴时间,是不可能得到进步。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因为不练琴,学习了一年,在演奏小乐曲时,每拉一个音都还要用音阶找音,没有形成良好的反射,没时间练琴或者不练琴是造成学生们进步缓慢的又一重要原因。
2.主观方面
首先,不排除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音准概念较差,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这一部分学生虽然上课从不缺课,每天都练琴,但结果仍旧不理想;其次,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然而在选修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自愿选择二胡演奏这门课程,一些是由学院分配来的,一些是想要学其他乐器,但因为各种原因被调剂来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而选修二胡课的,因此,学生本身不喜欢、不愿意学给也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三、确立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必须要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实实在在学到本领。
1.培养兴趣为主
想要在短短两三年之内掌握一门乐器,那是天方夜谭,任何一位演奏者都要进行数年到数十年持续而系统的训练,才能有所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说,与其在有限的几个学期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倒不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对二胡产生了兴趣,不把学习和练琴当成负担,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愿意上课,喜欢上课,更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后依然有很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练琴,主动尝试新乐曲,甚至将二胡作为终身的爱好。
2.坚实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演奏的基础,就好比修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打得好,房子才能修得又高又稳,同理,基本功学得越扎实,今后的演奏就会越容易上手。当然,选修生的基本功训练还是要与专业学生有所区别,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素质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树立过高的要求,学生一旦无法达到,就会极大的挫败其自信心,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度,如果总是在练基本功,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同样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调整知识结构
有很多学生很困惑,“学二胡来干嘛”,“学二胡能干嘛”,之所以产生这些疑问,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学以致用,也没有机会学以致用,因此,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很重要,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看着谱就能拉,能唱就能拉,听过就能拉,甚至想拉什么就能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能够与别人合作,利用一切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
另外,大部分师范类的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实际演奏的训练,还应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尽可能的多了解二胡相关的知识,坚实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二胡的传播者,能够做到“提到二胡就滔滔不绝”,将二胡这件乐器普及给更多的人,使更多人认识二胡,喜爱二胡。
四、教学方法
1.介绍与二胡相关的知识
无论是否学习过二胡,了解这件乐器的相关知识都是非常有趣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提到二胡只知道阿炳和《二泉映月》,或者觉得二胡就只能演奏悲伤哀怨的乐曲,有些固有的成见导致学生还没开始学就产生了排斥情绪,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愿意学二胡,问其原因,该生说,要饭的才拉二胡,这些都是因为对乐器本身没有完整的了解所造成的误解,因此,在开始实际演奏乐器之前,应当介绍二胡的历史、发展、重要人物、现状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兴趣,同时更加立体且生动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即将要学习的乐器。还可以讲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大师们的故事、教师自身习琴的经历、教学中遇到的小插曲等,这些小故事能够帮助减轻学生的疑虑并帮助他们在之后的实际演奏中建立信心。
除二胡之外,还应当介绍胡琴家族中其他种类胡琴的相关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可以给同学们展示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等,使得同学们有更加多面且直观的感受。
另外,还应当向同学们说明二胡的基本构造,包括:琴的每个部位的名称、常用制作材料、常见款式等,二胡的发声原理等常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加完整的认识所学乐器。这些知识在帮助学生建立兴趣的同时,更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拓宽了知识面。
2.掌握基本演奏方法
良好的演奏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演奏要领,发出更好的声音,音准也能得以加强。因此,从正确的坐姿开始,到如何持琴,如何运弓,如何按弦,这些都必须多花一些时间来教学,让学生多练习,不要怕慢。
在学习的初期,可以多做一些静态练习。所谓静态练习,就是让学生摆好基本姿势,保持一定的时间不要动,以此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从而帮助固化演奏的基本姿态。比如一开始学习坐姿和持琴姿势的时候,并不需要拉出声音,这种时候就非常适合静态练习。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可以采用动态练习和静态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练习长弓的时候,拉弓结束时停住,让学生记忆运弓的方位和轨迹,然后再推弓,停住并记忆,如此反复练习,动静结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出更好的声音;再比如练习音阶的时候,当手指按在音位上后停住,让学生记忆手指按弦的位置、力度、指距、虎口的位置等,以此强化固定手型,帮助解决音准问题。
除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常用音阶的基本演奏方法,长弓、连弓、快弓等弓法,换把、揉弦、打音等技巧,在有限的几年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弓法及各调音阶,为学生的自学打好基础。
3.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先做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对所要演奏的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下去练。这对于初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当学生能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弓法及各调音阶之后,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进行训练,首先,训练学生的视奏能力,这是最为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能力。练习视奏时,第一步,一定要先看清楚谱号、拍号;第二步,将每一音和节拍都拉对,不要太强求连贯,但是要强调准确性;第三步,检查弓法和指法是否有按照谱面标注的演奏;第四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指法和弓法,第五步,逐渐熟练并完整演奏乐曲。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基本可以做到看谱就能拉;其次,培养学生的脱谱能力,除了演奏谱面的音乐,还可以尝试将会唱的曲子拉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定一个调,然后将乐曲的唱名先唱出来,再演奏出来,做到能唱就能拉;再次,让学生将听到的旋律演奏出来,这个环节中,最难的准确定调,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首调概念,能将听到的旋律转化成首调唱名准确演唱出来,再尝试演奏,逐步做到听到就能拉;最后,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旋律演奏出来,跳过唱的环节,直接演奏出来,做到想拉什么就能拉什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完全做到这几点,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训练,能做到多少算多少。另外,除了自己演奏,还要鼓励学生尝试与别人合作,比如在课堂上练习重奏,参加器乐合奏,给别人伴奏,等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们真正学到有用能用的本领。
4.增加乐曲欣赏环节
大部分学生比较不接受民族乐器,更不会私下主动去听,因此,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完成当次课的内容之后,播放一些二胡的视频或音频,在欣赏的过程中,介绍相关的知识,例如乐曲背景,作者,乐曲表现的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可以每个学期拿出一两节课,要求学生来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选修课的学生通常不可能演奏到那么多的曲子,单靠演奏所积累的曲目量实在是太少,利用多听多看来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作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也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这对于选修生来说是比学会演奏还要更大的收获。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明显提高了兴趣,后续效果也更持久。高校音乐学院,相对于专业音乐学院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应更侧重于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只重视技术层面的提升,更要关注技术之外的知识扩展,让学生不仅能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还能教、能写,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