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艳
【摘要】目标细化是使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梯度化,这样细化的目的是为了以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保障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关键字】目标细化 语文课堂 有效性
正文
用通俗的话来说:每位老师在上课前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明白了了这个为题之后才会想办法去教学生,这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它既是教学设计的起源,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所以,一节有效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关键,教学目标能不能落实更重要。这就需要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目标细化”是把总目标、学段目标,先细化为年级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再细化为单元或专题目标,最后细化为课时目标。也就是使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梯度化,这样细化的目的是为了以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保障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是有个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已。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制定了由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10项“总体目标”。至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册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的目标并没有规定和要求。然而,作为一线的教师是要靠教学一篇篇课文,完成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一篇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来实现阶段目标乃至总目标的。
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在教材中有特定的位置,就是单元模块。课程目标语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这就涉及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这是先决条件。语文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根据,了解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才能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总目标规划,到学段目标落实,再到课时目标的着手,使得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在一节课上应该明确,哪些知识只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这一课时要侧重于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怎样去检测,这些都应细化,明确到位。同样的道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道德情感的陶冶等方面的目标,也要有确切的规定。现实的可操作性,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首先,语文老师自己要多元化理解教材,确立课时目标的侧重点。只有仔细研读教材,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深入的感受。如在教学《》一文时,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到“我”和郝副营长的对话,应是这篇文章最精彩,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共鸣之处。在教学目标制定是时,顺理成章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来体会“我”多郝副营长的思念,从而唤起自身的体验。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点自然通过体会对话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语习文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
其次,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目标的确定一生为本,考虑到学生的生长点、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以前、现在、以后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学习的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最后,语文课堂课时目标要切合实际,强调可操作性。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有限的课,语文就老师要做到有效教学,就要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有核心问题,避免目标过于分散,收不住学生,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解决好一两个核心问题。只有这个样做,才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当然,目标细化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实现总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所以,一定不能忽视目标细化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要落实目标,必须围绕着课时目标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制订真正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