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摘要:钢琴伴奏在音乐唱歌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形式。在基础音乐教学实践中,它也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钢琴伴奏在音乐唱歌教学中创造美妙的琴声能让学生们愉快地歌唱,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歌曲学唱的兴趣。
关键词:钢琴伴奏 唱歌教学 审美能力
钢琴伴奏在音乐唱歌教学中只是一种音乐背景,但其在音乐唱歌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形式。在基础音乐教学实践中,它也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音乐唱歌教学实践中,对钢琴伴奏在音乐唱歌教学中的作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思想认识上,部分老师过于强调对音乐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灌输,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甚至是音乐教学课堂上为音乐而音乐,缺乏对音乐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小学音乐唱歌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唱歌难度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唱、会唱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钢琴伴奏。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老师在唱歌教学中过于强调发声练习、唱歌技巧等,缺乏钢琴伴奏的音乐审美情境创设;还有的老师在教学互动中,忽视歌曲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习惯使用单手弹旋律,在自己范唱或在学生歌唱时缺乏情绪烘托。在教师的自身能力要求上,有的音乐教师忙于具体的教学工作,忽略了钻研音乐教学理论知识,特别是钢琴伴奏的基本技能学习与提高;也有教师认为音乐课为非主要科目,只要教会学生能唱、会唱就行了,所以在音乐唱歌教学实践几乎不需要创设音乐审美意境,更不用说是运用钢琴伴奏了。对于这些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除了我们还普遍存在重主科教学轻专科教育、重学生升学率高低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思维定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或者教师对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实际上,在音乐新课标理念中,是以审美为核心,潜移默化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才能唤起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所以钢琴伴奏在小学唱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在动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音乐审美意境,增强唱歌教学的音乐渲染力
一般来说,音乐渲染力体现在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和做事的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同一首曲目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心境,音乐所表现出的渲染力也不一样。有些音乐的节奏比较重,表现出来是青春朝气、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有些音乐节奏比较柔和,给人的感觉是优雅,能陶冶情操,抒发爱的情感等。所以,在音乐唱歌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运用钢琴伴奏创设音乐审美意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都可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歌曲创作者的生平简历、所属基本流派或者创作背景,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欣赏前的期待,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期待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唱歌教学中,钢琴伴奏当然是创设音乐审美意境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的音乐唱歌、欣赏曲目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钢琴伴奏创设音乐意境,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渲染力。通过钢琴伴奏,教师可根据歌唱曲目的内容进行师生教学互动,以钢琴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回味反思,强化欣赏音乐过程中所获得的所学所感,进一步深化教学中音乐审美的感受力、渲染力。
二、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即是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自觉由原来“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完整课堂跟唱、范唱的教学路径依赖,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学习的习惯、思维模式,从教育引导学生感知感受音乐作品入手开展教学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运用好钢琴的表达艺术,弹好前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让学生在学习歌唱的时候就能更加自信地、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并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例如:在教唱《我爱中华》一课中,教师要对曲目定位和表现方式要准备充分。因为,它是一首由主、副歌结构的歌曲,主歌部分为4/4拍,深情、气势豪迈、积极向上;副歌部分是简单的二声部合唱,2/4拍,令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钢琴伴奏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和声,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情绪走进音乐中的意境。这样就能给他们创造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状态。
三、拓宽钢琴伴奏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唱歌学习的内在动力
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基本原则。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每位任课老师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不同的老师或许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是其中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拓宽钢琴伴奏表现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着“我要学”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目前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钢琴基础。一方面,由于学生具有钢琴基础,在唱歌教学中运用钢琴伴奏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钢琴对旋律具有天然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用琶音来模拟自然界的流水潺潺、单倚音来模拟鸟鸣声声、八度来模拟雪花飘飘等。因此,借用钢琴将学生与所学的歌曲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歌曲《茉莉花》旋律优美、曲调清新,体现了江南委婉、柔和、甜美的风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茉莉花吸引的形象。该曲为单乐段结构的五声调式,全曲有3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各为4个小节,第3个乐句6小节一气呵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旋律中切分节奏的运用,突出了曲调的轻盈活泼,结尾重复第三乐句并在第五小节将歌曲推向高潮。歌曲的第一句演唱采用分解和弦,可以表现出抒情流畅、委婉深情的情感,第二次演唱时情感更加浓厚一些,右手部分加入八度的和声推进,让歌唱者表达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这样,运用钢琴伴奏表现歌曲的内在情感,以烘托歌唱者在这首旋律中表现的特定思想感情,使学生全情投入在歌曲的意境中,不断推进学习的深入。此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教师伴奏和学生唱歌的互动,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习唱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强化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在学习理解有关曲目的音乐知识、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老师在强化与唱歌曲目有关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从充分发挥钢琴对音乐旋律的特殊表现作用来感染、引导学生,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的领会音乐作品和学唱歌曲。例如,歌曲《小小少年》,就是一首C大调的歌曲。在唱歌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运用钢琴C大调所表现出来的中庸的白色调性,特别是宁静、晴朗的特点,充分表现出《小小少年》这一旋律充满阳光活泼愉悦的情绪。又如,歌曲《红河谷》是一首F大调的歌曲。这首加拿大民歌流行于北美洲红河一带,富有美国北方民歌特色风格的优美抒情歌曲。在为《红河谷》这首歌曲伴奏时,要深入挖掘钢琴F大调特有的明朗而欢快,活泼风趣,但有时也会蕴涵着一些隐隐的悲伤的音乐表现风格,以级进为基础,间中使用跳进进行;弱起小节开始的节奏在切分长音的流畅又舒展,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的人民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的情景。当然,在为学生唱歌伴奏的过程中,不能消极的为演唱者伴奏而伴奏,要把握好学生学唱的进度与分寸,因材施教、因势而变。这样,学生在唱歌时就能控制好,演唱的速度、音量和力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首要的任务应是培养具有审美修养且人格完善的人。在音乐唱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钢琴伴奏的教学手段,积极从单纯的背景音乐走向教学的舞台,让钢琴和学生学习音乐紧密结合,让钢琴伴奏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热情。通过钢琴伴奏,积极创设音乐审美的意境,进一步开展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充分运用钢琴对音调的表现风格,充分挖掘歌曲的深刻情感内涵,借助钢琴来展现音乐之魅力,使学生学习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用情体验音乐,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此外,钢琴伴奏也能为歌唱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美妙的琴声中愉快地歌唱,让学生的心灵迸发出火花并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内在之美。
参考文献:
[1]张自虎.音乐教育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淳.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4]张玮.论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 黄河之声,2014,(04).
[5]周丽青.“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6]崔芳平.钢琴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J].学科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