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国
摘 要:地铁较短的行车间隔,给广大乘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发生突发事件或设备故障对运营秩序的破坏以及给乘客出行带来的影响也更大。本文介绍了不同情况的清客组织,阐述了高密度间隔下采用清客进行行车调整的必要性。
关键词:地铁运营;清客;行车调整
近年来,由于客流的持续增长,地铁行车间隔也在不断压缩。随着班次的加密,地铁发生突发事件或设备故障对运营秩序的破坏以及给乘客出行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3分钟以内的行车间隔,常规的行车调整方式(如扣车、多停晚发等)效果已不明显,清客逐渐成为行车调整的重要手段。
一、清客的定义
清客是列车因故障、突发事件或行车调整需要采取在中间站停运退出服务。分为三种情况:
1)列车因故障无法正常运营(如不能动车组织救援)或列车因限速运行堵塞后续列车造成大面积晚点。
2)发生设备故障或突发事件。如长大区间道岔故障需人工钩锁、隧道进人事件。
3)正线发生影响较大的故障时,组织小交路折返以维持最大限度运营、调整行车间隔、提高通过能力。
二、清客对乘客界面的影响
应急处理时清客有对故障车清客和非故障车清客两种,一般当故障车继续运营将阻塞后续列车时组织清客,对非故障车清客主要是利用该车折返弥补邻线间隔,同时减少阻塞列车数。晚点则由故障处理晚点和阻塞晚点组成,以某地铁高峰期2分30秒行车间隔计,一个故障180s内动车,将导致故障车后区间阻塞至少2列车,受制于折返能力,故障车到达终点站更将造成后续多台列车排队晚点。
三、清客的合理选择
(一)故障车
正线列车在运营期间出现的设备故障或事件,比如:列车故障,打旁路后可以动车,但需限速运行或增加司机后续各站作业时间,导致后续列车运行受阻;列车出现故障,复位或自动恢复,随后故障又反复出现,导致列车延误严重。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如果不能恢复,判断影响行车或可能会带来行车风险(出现晚点甚至清客救援),立即组织列车下线安排备用车替开。当列车出现故障将导致持续增晚,与前行列车的间隔持续增大時,根据列车位置决定是否组织清客退出服务(一般以到终点站3个车站为界),防止阻塞后续列车运行,造成大面积晚点。
(二)非故障车
地铁运营的特点就是按峰期实行相应密度的列车等间隔运行,当因故障导致通过能力降低,如果不对线上列车进行调整,后续列车将不断在故障车的后面排队,导致故障车与后续列车的乘客无法按时到达目的站。另外,由于故障车与前方列车(即A到B点)出现较大的间隔,该区段乘客没有列车乘坐,即使故障车到达该站,由于间隔太大,站台累积更多的乘客,将增加列车停站时间,影响面持续扩大。综合来说,全线列车运行都受到了影响。
如图1,在后续阻塞部分的列车中,调整部分列车清客利用辅助线折返到空挡处继续投入服务,给阻塞区段空出间隔,同时缓解前方站的客流压力,最大限度地维持地铁运营。
行车调整的目的是为最大限度的维持乘客服务,在通过能力降低情况下,故障列车会在线路上造成阻滞,从而中断环状行车路径。在阻滞前方线路会出现列车真空带,组织后续列车中间站清客折返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带,保证这一区段的乘客服务,同时减少了后方列车的排队规模。
四、总结
地铁运营中的清客行为是调度进行应急处置和行车调整的必要手段,适当采用清客调整才能在故障情况下为乘客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一)清客是高密度线路行车调整的必要措施。
清客在高密度线路可以为应急处置创造更有利的时间与空间。在故障发生后,必将产生列车晚点(包括故障晚点、排队晚点和次生晚点),我们需要采用清客的行车调整方式避免故障晚点的影响扩大,尤其是在超过5分钟的故障晚点时,调整清客和故障清客对整体运营调整和恢复更为有效。
地铁的高密度行车间隔对中央行车调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行车调整时,优先保证行车间隔均匀,其次才考虑运营指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对后方列车使用清客小交路折返、同时对故障车采取清客或载客越站等方法,调整好行车间隔,尽快恢复正常行车秩序。
(二)清客是从大局出发的服务保障。
虽然清客导致部分乘客利益受损,但能够有效控制晚点发展,确保大部分乘客的乘车利益,舍小取大,从而整体上减少了故障对某条线路甚至整个线网乘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地铁运营指标的统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
[2] 刘浩江.地铁运营中的行车调度调整策略[J].都市快轨交通,2006,19(6):1-3.
[3] 徐瑞华,张国宝,徐行方.轨道交通系统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 方礼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相关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