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布依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6-05-30 09:55:50李静
艺术评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民歌保护传承

李静

摘要:研究罗平布依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的背景在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需要找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罗平布依族民歌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发展现状,阐释了传承与保护罗平布依族民歌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若干传承与保护的举措。

关键词:罗平布依族 民歌 传承 保护

罗平布依族是指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布依族聚集地。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这里的布依族群体擅长民歌演唱,并且因为没有本民族文字而使民歌成为了传统民族文化、历史、习俗等的重要传承载体。

一、罗平布依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罗平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原始民族,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在此定居,因此这里的民歌起源时间早,历时极长。而民歌记载布依族人生产、生活、宗教、艺术、教育等的广泛作用则使其延续至今,相当于罗平布依族历史文化记载的“活化石”。罗平布依族民歌种类繁多,既有古歌、叙事歌,也有劳动歌、情歌。可以说,民歌对于没有民族的布依族来说就是以音乐为语言,是行走的历史、歌唱的文化。

二、罗平布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中老年群体是主要的爱好者,也是传统民歌文化最主要的传承与保护者。但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城镇化进度日渐加速,越来越多地处偏远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群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新工作与新发展。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和基础建设也在不断深入。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不少民族地区日渐摆脱了陈旧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远离了贫困,但也在同时影响了包括罗平布依族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滇、黔、桂地区虽然山高林密,却也是国家水力资源蕴藏量极大的地区。包括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在这里建立并产生巨大效益,虽然带动了当地民族经济发展,但也使布依族民歌需要的广阔场地消失于无形,在客观上阻碍了民歌的延续。

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歌的疏离已经使未来罗平布依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现代化生活与娱乐方式对青年人群的全面影响,标新立异、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娱乐与文化空间。相较于传统民歌的简略、单一,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时尚、个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难以抗拒。包括罗平布依族在内的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人群中能够传唱传统民歌的人群数量不仅急剧减少,甚至已经出现了断层。

三、传承罗平布依族民歌的重要性

(一)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记录和延续

与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一样,罗平布依族地区没有自己特有的文字系统,与本民族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习俗等内容绝大部分都通过民歌的口授心传实现着代际间的传承与传播。因此,民歌之于罗平布依族绝不是歌曲、音乐、娱乐形式的存在,而是更加伟大、深刻、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录与延续,相当于罗平布依族人民历代的教科书、文学创作。民歌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二)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对下一代的教育

民歌对于罗平布依族人来说,在古代是祭祀、教化、礼仪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则是社交、娱乐等的重要渠道。在吟唱叙事歌曲和古歌时,通常是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级人物带头歌唱,群众聚集、围观;而在歌唱爱情歌曲时则常见对唱的形式,年轻男女三两对面而歌,一个县乡的人群聚在一起,场面依然壮观。无论哪种形式的罗平布依族民歌在演唱时既是族人情感宣泄的途径,又是族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民歌是罗平布依族人群体的情感和精神纽带,能够使族人加强身为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认知与认同。

另一方面,民歌中的叙事、抒情、言志都是罗平布依族人生产与生活的总结与再现,其间既有布依族生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罗平布依族地处滇、黔、桂的区域文化发展特点。历代相传的民歌在没有文字的布依族中已经成为民众对下一代开展教育最主要的渠道。

四、传承和保护罗平布依族民歌的举措

(一)民歌进校园

“从娃娃抓起”是解决文化传承问题最本质的举措之一。童年时期接受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教育会延续并影响人的一生,这就使包括民歌的传承和保护行为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可能。事实上,民歌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本质属性中有极其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教育。对于没有自己独特民族文字的布依族人而言,民歌就是课本、小说、诗歌、文学创作的代名词。口授心传式的罗平布依族民歌不仅是歌唱艺术,而是布依族特有的“义务教育”。从这一点看,学校教育与罗平布依族民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是通过学校开展罗平布依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客观条件之一。

教学改革后日益强调的素质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是大量艺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比如民歌鉴赏、交响乐鉴赏、流行音乐鉴赏等。对于罗平布依族或布依族大量分布的滇、黔、川等地区,大中小学校的艺术鉴赏课程中不妨更多采用布依族民歌用作民歌鉴赏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校园内布依族民歌的鉴赏和教学能够使青年学生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教育意义,使逐渐被现代流行文化湮没的传统民歌得到新生代人群的认同、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成果能够通过学生扩展到社会、家庭,使布依族民歌的影响力得以在广大布依族人分布的区域得以恢复与延续。以上两方面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罗平布依族的传承与保护。

(二)与旅游业相融合

作为身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罗平地区的布依族,打造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中华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实现旅游业与罗平布依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失为一种“借鸡下蛋”的好办法。

“中华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是贵州省社科院联合贵州民间文艺协会于2009年共同实施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工程之一。该基地的建成使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民歌有了自己的研究基地,也使国内第一届“中华布依西部民歌文化生态节”成功在当地召开。

同为布依族民歌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罗平布依族民歌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跨三省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联合贵州省拓宽“中华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和“中华布依西部民歌文化生态节”的范围,并将基地和生态节作为区域化旅游业的发展热点与亮点。

2009年黔西举办第一届“中华布依西部民歌文化生态节”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不仅当地县、乡的本土歌手纷纷踊跃报名,甚至远至省会贵阳的打工群体中的布依族民歌歌手都特意返乡参加。而节日活动结束后,自发赶来的群众还停留在活动现场一直歌唱到深夜。而这第一届生态节的影响力持续到了次年春节,从初一到初四,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民歌对唱,让已经中断了十几年的当地布依族民歌对唱的盛况再现。

罗平布依族民歌举办文化生态节既可以采取设置分会场的做法,也就是与黔西合办“中华布依西部民歌文化生态节”,黔西作为主会场,罗平则是分会场。黔西主要组织贵州黔西本地县乡歌手,罗平则可组织包括滇、黔、桂三地邻近县乡的歌手参加。另一种方法则是罗平自己打造一个“罗平布依族民歌对唱文化节”,突出自己“鸡鸣三省”滇、黔、桂交界的特点,将滇、黔、桂布依族民歌文化深挖细掘,既展示布依族民歌文化的主体特点,又突出罗平布依族民歌与众不同之处。

民歌对唱节日的打造目标在于为罗平当地开展旅游业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继传统风景旅游、购物旅游之后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其文化附加值将比过去仅仅依赖自然风光或商品营销带来的物质价值具有更大的可持续性和可叠加性。一旦罗平布依族民歌能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热点驱动,则旅游业实现的物质财富增长能够成为民歌传承与保护有效推动的坚实基础,而民歌与传统文化的完整保护和传承又能够使罗平推动文化旅游后劲不失。当罗平布依族民歌传承和保护与文化旅游形成良性循环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就能形成继承与发展两不误的最好局面。

(三)适当改革传统曲调和唱词、配乐等以适应现代文化发展需求

客观上说,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民族音乐的罗平布依族民歌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原始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罗平布依族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文化特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其民歌对唱的形式成为罗平当地布依族群众开展社交、享受文化娱乐最主要的形式。

但是,随着现代化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入推进和普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让时下的罗平布依族中的年轻人群纷纷进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青年群体的离去不仅使传统民歌的受众数量急剧减少,也使布依族民歌传承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多元文化形式的渗透、流行音乐的大规模冲击甚至占领青年一代娱乐方式的现状,让罗平布依族中众多年轻人开始与传统民歌渐行渐远,这其中既有现代化生活方式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罗平布依族民歌相对简单、原始的歌、曲、乐、伴奏形式的局限。

现代流行音乐声、光、电的丰富形式已经使中国社会中年轻一代群体的审美观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族器乐、曲、歌都面临着式微的危局。从这一点上说,与时俱进、适当改革传统曲调和唱词、配乐等以适应现代文化发展需求也是实现传承和保护罗平布依族民歌另一重要举措之一。这绝不仅止于通过改编让民歌披上流行音乐的外衣适合更多青年布依族人演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恰当的改编实现传统罗平布依族民歌的文化传承和保护。

五、结语

罗平布依族民歌的起源极早,延续至今早已超越千百年,但与其他各类传统文化一样因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在传承与保护上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加强罗平布依族民歌传承与保护既需要管理层加强投入与管理,又需要改革和创新民歌存在的形式,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古老文化艺术的新生。

参考文献:

[1]黄德林.布依族古歌的宗教性及其社会价值[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

[2]《民族音乐》编辑部.《民族音乐》十年大事记[J].民族音乐,2016,(01).

[3]江冬梅.和谐的生命之歌——贵州布依族审美文化的核心内涵[J].艺术百家,2011,(S1).

[4]李坤.影响布依族民歌传承的因素探究——基于贵州省望谟县1200份调查数据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猜你喜欢
民歌保护传承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