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广知
摘要:教育投资的概念是伴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提出的,本文对教育投资理论做了一个完整的文献综述,剖析了教育投资的经济内涵,重点是“教育投资是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生产因素”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经济为背景。
关键词: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7-02
教育投资的概念是伴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提到主要有四种:教育、培训、保健和迁移。教育投资实则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教育又叫智力投资,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因此,教育投资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具体而言,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理论渊源: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成果
1.亚当·斯密(A.Smith,1723-1790):现代经济学之父,1776年完稿出版的《国富论》其核心观点之一即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提到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在第一篇论劳动力增加的原因就明确了一国国民所需,受到两种情况支配,一是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比例。他还指出“精巧艺术和自由职业的学习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费用,所以,画家、雕刻家、律师和医生的货币报酬当然要大得多”。通过对当时欧洲各国经济制度和发展状况的调查得出了“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种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一为增加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的结论。
2.大卫·李嘉图(D.Ricardo,1772-1823):大卫·李嘉图奉行经济自由主义,他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三个最主要的论点:劳动价值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分配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本书共计六章,而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的源泉,论述了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亚当斯密提到了商品价值取决于劳动耗费的理论,他做了更深入的阐述,不仅包括直接劳动,还应该包括间接劳动,即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直接施于商品上的劳动,那些为了协助这种劳动而施于器具、工具和建筑物上的劳动(即间接劳动)也影响着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教育的重要作用
1.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法国庸俗经济学家,具有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提出了“累积资本”的概念,实则是对劳动价值论间接成本的认可,他指出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应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应该还要包括培训时所垫付的资本的利息,因为培训教育是资本投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教育投资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他认为经济生产要素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外,应加上教育的因素。主张最有效的投资就是教育的投资,提出了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
三、核心成果: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1958)中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个人收入差别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他把个人收入差别归因于接受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工作中经验积累形成的人力资本差别,并把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标准,建立了说明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的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明塞尔的这些研究既有理论模型,又有资料的实证分析,其研究结论影响到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定。
2.西奥多·W·舒尔茨(T.W.Shutlz):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他提出了除自然资源、土地,还有其他导致经济发展的要素,而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这样就能解释缘何战后国民收入的增长远大于国家投入资源的增长,尤其是一些在战争中物质资本遭到极大破坏的国家,如西德、日本。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指出:人们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是慎重投资的结果。
3.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者,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正式定义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他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对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分析上,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支出及产生的收益。提出教育是人力投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还提到特殊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与组织的关系不同,特殊人力资本因具有特殊的知识而成为组织资本,如果双方关系解除,组织需要再投资才能获得,而一般人力资本不需要。他还提到教育是人力资本存量,分析了正规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问题,重点讨论了在职培训的意义。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
四、扩展:新增长理论、劳动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
1.新增长理论:在纵向考察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横向比较各国的经济的差距的基础上,研究知识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其代表性人物有卢卡斯(Robert Lucas)罗迈尔(Paul M.Romer)。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于在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卢卡斯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的关系、社会平均人力资本与私人人力资本的关系,他还提出知识是人力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罗迈尔进一步的提出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用,一般知识只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能产生递增的收益。
2.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的学科,最开始源于对劳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作为独立学科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收入大于成本的理论后,人力资本成本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尤其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教育投入的可测量,如以微观主体(个人、家庭)作为投资者,如何来衡量教育投资的收益率。
3.教育经济学:也是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而形成的,是指把教育支出作为对人的长期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收益问题的学科。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然是投资,则必有收益。教育投资收益的主要分为社会直接收益、社会间接收益、个人直接收益、个人间接收益,当然这并不包括教育投资产生的外部效益。教育投资的收益相比较其他投资而言有其特殊性,一是间接性,不能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二是滞后性,周期超过一般投资;三是长效性,收益期很长,但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存量,使其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在对教育投资的性质分析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教育投资应该是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的二重性质。从消费性来看,有的教育投资不提高生产力,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嗜好,从生产性来看,投资教育能提高生产力。
五、方向:知识经济对教育投资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定义来源于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报告认为以知识为核心的新经济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的形态,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tere F.Drucker)就曾预言:知识将取代资本、机器、原料与劳动力等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电脑以及网络的使用;无形资产的重要;经济全球化等,尤其是终生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由此,教育投资、培训以及对知识的管理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提到知识经济对教育投资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因为知识经济所谓的知识其实更多的是指高新技术。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投资目的更集中在对高新科技的投入,教育的内容更专业,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必然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互补性更为凸显。
六、结论
教育投资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教育投资理论与各时期经济理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纵观看来:劳动价值论——提出“劳动者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早期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教育是一种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存量”、“教育投资是可以测算的”。这些经典理论的发展一直到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专门学科的出现,都证实了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投资无疑是最重要、收益最大的投入。教育投资的研究无论是对国家政策的制度、企业发展,还是个人和家庭的延续,都是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还需要在微观上对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进行更多有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宁光杰.劳动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