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波 王春华
摘 要:该文通过调查通许县城区2015年冬季常绿植物冻害情况,分析了冻害对常绿园林植物的影响,同时对今后受冻害影响的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及养护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通许县;常绿树种;冻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18-03
2015年11月下旬,河南省通许县出现了连续低温天气,最低气温达-7℃,此次低温最大的特点是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许多常绿园林植物受到此次雪灾的影响,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本文通过对此次冻害情况的调查,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今以后通许县常绿树种的配置以及已经配置的植物如何防寒、防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通许县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
通许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5′~34°34′,东经114°18′~114°38′。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中,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水量657.9mm。
2 调查方法及冻害分级标准
2.1 冻害分级标准 为了解此次低温冻害对园林常绿植物的影响,对通许县建成区的园林常绿植物受冻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植物受危害的部位及表现试制定如下冻害分级标准[1]:0级:基本无冻害;Ⅰ级:轻度受害害症状,仅有嫩叶受害;Ⅱ级:中度受害,嫩叶和顶芽受害,叶片发黄;Ⅲ级:严重受害,嫩叶、上部枝条和老叶受害,叶片脱落;Ⅳ级:极严重受害,树冠几乎全部受冻,但主枝或茎干部分仍具有生命力,次年能恢复生长;Ⅴ级:地上部分基本死亡,无法恢复生长。
2.2 调查地点及选择环境特征 见表1。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冻害分级标准通许县城区园林常绿植物冻害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此次调查的常绿园林植物中,受到Ⅰ级冻害最大,而受到Ⅳ级、Ⅴ级冻害所占比例较小。(2)在所调查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中,乔木所受冻害的影响较灌木与地被轻。(3)在所调查的植物中,我们发现南方引种栽培的植物如红花檵木、杜鹃花、海桐受害严重;而北方常见植物在这次雪灾中受到影响也较大,如大叶黄杨、夹竹桃、广玉兰。(4)地处郊区和道路上的植物,处于开放环境,温度较城区低,如广玉兰、大叶黄杨受害严重。
3 常绿植物受雪灾后的养护管理措施
3.1 清除积雪和冰凌 叶面的积雪和冰凌与植物的叶片、枝干直接接触,由于冰雪温度低,无论是低温冻害还是机械伤害,时问越长对植株危害越大。同时,积雪和冰凌的融化要吸收叶面和树干大量的热量,会加重冰雪冻害。因此,雪灾过后,应及时用竹竿等有弹性的硬物敲击树冠,清除树冠上的积雪和冰凌。
3.2 清理受害枝叶,修复伤口 根据叶片受害情况,可以采用全部清除或局部清除冻害叶片,以减弱蒸腾作用而导致的体内水分不平衡,同时可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劈裂和折损的枝干,根据受损情况可锯除或支架保护。对清除枝干和冻害部位留下的伤口进行消毒(2%~5%的硫酸铜溶液、或石硫合剂原液),并且用0.01%~0.1%的奈乙酸涂伤口部位,促进伤口愈合。
3.3 裹干 为了防止剧烈温度变化导致树干过度升温,引起树干细胞快速脱水不能恢复或蒸腾作用迅速加强导致体内水分供应失衡,在清除积雪和冻伤枝叶后,用草绳裹干,以减缓温度变化,降低蒸腾作用,使细胞吸收细胞间隙的水分而恢复生机,或用浅色塑料薄膜裹干,保持树干小环境较高的湿度,达到恢复细胞生机并维持水分平衡的目的。
3.4 施肥、壅土 冰雪冻害之后,为了尽快使植株恢复生长势,必须加强水肥管理。冰雪过后,气温回升,为了防止根茎受冻,应及时清除树干周边的积雪并培土保温,并在离树干0.4m处环施1%的尿素或磷肥。
3.5 清除道路积雪 及时清除路面积雪,但在清除积雪所用融雪剂时,要注意将积雪及时清除运走,而不应堆积在行道树两旁。因为融雪剂所含主要成分为工业用盐,在化雪时会渗透进土壤伤害行道树的根系,从而造成行道树的死亡。
4 低温冻害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苗木越冬防寒措施 对抗寒能力弱的小苗或新引进的苗木,采用培土、包裹树干、搭风障、冬灌、披稻草、盖遮阳膜等措施,以增加其越冬的安全性。
4.2 加强树体肥水管理 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注意N、P、K协调使用,以助于树体营养物质的积累,保证树体健壮,从而提高抗寒性。
4.3 多栽植实生苗,少栽扦插苗 实生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可塑性强,比扦插苗更具抗寒性和适应性。
4.4 适地适树,应用乡土树种 在栽培中,无论是选用外地树种还是本地树种,都要坚持以适应当地条件为标准,外来树种一定要经过驯化,完成一定量的生长周期。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经过长期种植,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越冬表现良好。
参考文献
[1]田伟,郑伟,李琳.沈阳市及周边地区2000—2001年冬季园林树木冻害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园林,2003,1:72-74.
[2]陈有民.中国城乡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及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报,2001,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