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 党瑞
【摘要】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正确的引领学生的成长方向,根据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医德教育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a)-0000-00
医德教育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医生价值观、社会观以及行医过程中,人际交往技巧的宽泛而重要的学科。医德教育是以指导医学生如何融入职业角色,如何处理与同事、与病人和社会的关系为宗旨,在教育界中,是非常悠久的一门医学教育课程。[1]。
1 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正确引领学生的成长方向
医德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并强调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科,人文性和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学生如自身缺乏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无法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自身所具备的一些优点和专业技术也无法发挥出来。
1.2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特鲁多,是西方的一位医生,他有一句名言翻译成中文的大意是: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在关怀。这恰恰说明了医生所肩负的职责,治愈患者是根本,但这个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还是懂得如何去帮助和安慰病人;当然,医学并无法治愈每一位病人,但帮助和安慰病人却是一种人性传递的体现,特鲁多的这句名言足以证明医学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跟随时代的脚步在转变,以往都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现在逐步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在医学服务中,要以一切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最终目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准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仅要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做支撑,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职业道德[4]。
1.3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解决医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关键举措
现在人的维权意识非常强烈,导致医患纠纷问题也越发严峻[5]。而医患纠纷现象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所以,目前社会上、卫生行业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先解决医疗纠纷问题。通过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医患纠纷的最大因素是非技术因素,比如,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缺乏换位思考,不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治疗活动中偏离了服务宗旨,人道主义精神淡化,治病不治人的现象较为突出,与患者沟通、交流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医务人员过于自我,过于看重医院及自身的利益,给患者提供超出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如在治疗中滥用高档药品取代普通药物,开大处方,滥开检查单,过于依赖医疗设备,有些医务人员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对病人踢皮球等有悖医德和职业操守的现象时有发生,医疗服务质量不尽人意[6,7];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有不少的医务人员不再以病人为中心,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其价值观、道德观和是非观也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医务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都不断的下滑[8];以上问题含沙射影的指出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面,医学院校是缺乏责任的,因此,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医德教育,加强其对学生的执行力。
2 当前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偏科技轻人文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医德教育而言,不少的医学院校对其不够重视,仅仅看成是一门普通的德育课程,而事实上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的核心。长而久之,医德教育成为思想道德修养的部分章节和医学伦理课程教学,把医德教育排除在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之外,致使医德修养在专业教学中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传播[9]。追根揭底主要是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专业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学校更倾向于把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偏科技轻人文的现象较为严重,往往对医德教育表面上重视而实质上轻视。
2.2 医德教育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和分层教育
医学生的从医动机变得复杂化。近年来,一些学生选择医生的职业,并不是单纯的热爱医学专业,而是增添了许多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从医不是单纯因为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而是贪图实惠和职业比较稳定。因此,从医的动机不够纯真,导致医德教育无法深入其心[10]。
部分学生过于自我,缺乏责任心。 现在医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体谅和顾忌他人的感受,做事马马虎虎,不能适应从“被照顾者的角色”转换成“照顾人的医生角色”,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团队意识。
医学生对医德的认知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尚未成型,导致其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医德教育与现实冲突: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不少内容没有真正反映时代的特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与现实的对接。有些教师因个人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限制,对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引领和指导,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忽视了医德现状与医德应用的分析与指导,德育教育过于理想化,片面要求学生“高、大、全”。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说教,往往使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使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在接受医德教育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使之在现实中遭遇医学伦理问题时,无法面对和解决。
2.3 医德教育缺乏践行性
据调查显示,部分医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发展不协调,知行断裂分离的问题[11]。
具体表现为医德意志薄弱,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一旦遇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容易意志动摇、医德迷失。其根源在于医德教育忽视了其本身的践行性即医德教育活动的转换环节,缺少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道德中进行体验的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范[12]和一种口号式宣传及政治性强制灌输,从而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13]。
2.4 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还有不少医学院对学生医德方面的评价标准只限于伦理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日常的一些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包括在医院实习时的医德医风等表现,最终造成学生过于注重医德理论成绩,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考试成绩,对于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越来越忽视。最终造成了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偏离初衷,失去教育评价本身的意义和作用[14]。
3 措施及对策
3.1 在思想观念上要重视医德教育
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是一个合格医师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我国与英美国家相比较,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医德教育观念淡薄,建议加强医学院校对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视程度,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医学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们懂得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做一个有科学精神同时具备人文精神的人。
3.2 构建完整的医德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这门学科的兴起是源于人们对于医学教育中人文主义及人道主义日渐缺失的担忧,对应这些担忧和问题,医德教育涵盖了医学伦理、道德、法律基础、临床伦理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学科的内容。我国的医德教育因起步较晚、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医德教育是新兴的一门综合学科,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医德教育体系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并创建属于并符合我国医疗体系的医德教育模式[1]。
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除了增加伦理教学的课时外,还应当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上增添内容更加丰富的选修课、讲座以及研讨会等,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2、在课程考察方式上进行改革。应改变原有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通过论文、报告、演讲、伦理角色扮演,读书报告会等方式检验学生,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于医德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3、在医德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针对我国医学教育中医生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培养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培养医德的核心就是情感,而我们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毫无情感而言,处处显得冰冷而生硬,因此,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改变医患沟通不畅,医生道德观容易发生动摇的普遍存在现象。尤其应针对当下热点的临床伦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4、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注重医德教育与医学理论课及技能操作课程的融汇贯通,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把临床实际病例中出现的典型的伦理问题与转归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纳入课堂。
5、在医德教育的针对性上进行改革。医德教育相比于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医德的培养不仅更为复杂,而且具有更鲜明的社会化色彩。我国的医德教育,始终遵循“医德灌输”的基本路径,即始终强调医学神圣、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为医者天职等,而对医者的个人利益缺乏关注和引导,普遍存在“目标理想化,内容教条化,方法说教化”的情况。不可否认,医者应始终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但如果医德教育无视医者的现实利益问题,其培育的医德将很难承受社会现实的冲击。所以,医德教育应该避免只用不接地气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进行灌输,应该大力提倡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提倡理性、对等和有责任的公民精神,因时、因地、因人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教育,让学生们形成对自己、对社会和对医患关系的理性认知,才能培育出理性、对等和有责任的品质,在学生成为合格医生之前,首先成为合格公民,真正具备公民精神,在此基础上学习医学知识和医德知识,使医德教育走向现实[15]。
3.3 加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医德教育普遍轻视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失去了对临床实际伦理问题的思辨能力,导致医学伦理教学与真正的医德培养脱节。加强医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中的医德教育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
1、在我国,凡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都有见习期和实习期,时间为一年以上,所以,医学院校应利用好这个机会,对医学生在此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伦理问题的思辨能力。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模式创建网络“医德伦理”讨论平台,鼓励医学生把遭遇的困惑发布出来,用学分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身感受,最后由专业老师给出正确的导向观点;
2、根据历届实习生医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编写成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可以设立病房“伦理讨论小组”,组织学生针对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定期讨论,由学校派遣专业的伦理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并以学分制对学生加以考核;第四,邀请优秀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讲述他们的从医过程和遇到的典型事例及解决办法;第五,多组织学生参加医院或养老院与“关爱生命”有关的义工活动,比如给病人或老人做一些擦拭身体、剪头发等护理工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从而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素养[1]。
3.4 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评价及管理
培养医学人才,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医学院校最终要完成的目标,而医德教育则要受到同样高的重视。 第一,建设一支德育队伍。由校领导、部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后勤管理人员等组成。在学校形成整合互补、齐抓共管的局面,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第二,建立医德教育长效机制。抓好专业教师医德培训及育人的功能,以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及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医德教育,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第三,建立学生医德档案。制定医德考核评价标准,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医德医风表现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及获取奖学金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同时把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比如公民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思想观、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乃至平时生活的点滴细节及行为方式都应考虑在内,作为评价学生道德水准的指标,笔者认为,一个平时自私、懒散、不遵守行为规则、缺乏责任感的人可以表现在其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完善医德评价体系。形成自我评价、同学之间无记名相互评价、患者评价、教师评价及主管部门评价等完整的医德评价体系,并将医学生医德评价考核结果纳入个人人事档案进行终身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2] 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3] 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3,42(36):4473-4475.
[4] 刘亚伟,戴兵,姚定康,等.浅谈诊断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30-832.
[5] 王毅超,王云贵,黄建军,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强化军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86-88.
[6] 刘泉峰,吴慧华.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5):704-705.
[7] 杨晓晖,李荣耀,尹纬.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之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71-2272.
[8] 李卓玲.坚守医德,提高素养,履行医生神圣职责[J].经济师,2012(1):252.
[9]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1.
[10] 席天阳.关于现代医学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当代医学药,2011,18(24):166-167.
[11] 邱杰,余方才.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27.
[12] 鲁杰.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论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0.
[13] 万俊人.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12.
[14] 钟初森.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91-494.
[15] 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16] 屈庆平.公民教育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68-170.
[17] 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