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文,中信集团员工,全国十大金融青年岗位标兵。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技术青年,他的每一项专利的取得都是一次创新、一次变革,其背后都有着艰难和苦涩的记忆,有与团队携手共进的辛酸,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惆怅。当然,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次成功后的激动和喜悦。
做好创新需提升认识水平
参加工作五年,薛博文参与了270项专利的技术方案开发,以第一发明人申报国家专利184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为中信戴卡贡献了16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7项发明专利。既为公司保证了强大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又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薛博文感慨地说,在中信戴卡工作的五年中,他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是格子间里一张一张的图纸,或者将现有的装置加以简单调整就成了一台“新设备”。创新要满足生产需求,创新要提升工作效率,创新要助力公司盈利。只有这样,创新才能接地气,才能看到实际效果。
怀着这样的信念,薛博文参与了三工位新型去毛刺机的研制工作。在传统的去毛刺操作中,需要大量人力,消耗大量的耗材,工人的工作条件很艰苦,加工成本也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薛博文参与开发的去毛刺机成功地对轮辋边角处毛刺和法兰根部毛刺分工位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重点轮型的毛刺处理效果,大量节省操作工人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盐雾试验的通过率。“这一技术全面投入实际应用时,能让大家在更好的环境里工作,让公司的成本降得更低,让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参加这样有意义的项目开发,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薛博文说到这句话,眼中闪着兴奋期待的光。
做好创新需全身心投入
2012年,公司开展车轮去飛边设备的研制。当时,薛博文正值婚期,面对紧张的交付期,他在婚礼的第二天便毅然回到了生产现场,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勇敢地接受挑战。为了使每一处结构、每一处技术细节做到最优,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他已经记不清了,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最终确定了技术方案。然而,这并没有完成任务,新设备在制作过程中,工人有很多地方不理解,他需要随时到加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后期干脆每天到现场跟工人一起亲自操作,对设备进行组装。白天没有时间画图,他利用晚上时间,继续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改进,就这样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着、充实着。
设备组装完成后,在所有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它正常运转时,那一刻并没有如期而至。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当设备能够成功运转,能够连续生产的那一刻,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工作中的挑战无处不在。还没来得及慢慢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SLT技术的实施,生产现场又对去飞边设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重新设计,重新研发新设备。面对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他再一次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
每天早晨7点到车间,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工作现场的温度非常低,工作环境也相当恶劣,但是,他依然每天坚持着。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断改进,新设备最终完全适应生产现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用性更强。具有如此强大工艺性能的自动化设备在世界上也属首创,为公司节省生产成本200多万。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只有经历了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才更能够体现结果的精彩纷呈。
做好创新勇敢承担责任
2012年伴随着公司收购德国KSM汽车底盘零部件公司的脚步,相关的业务在公司不断展开。面对全新的领域,薛博文没有畏惧,从头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刻苦钻研,经常学习到深夜;深入车间第一线,向每一个工人学习,了解生产现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对技术问题都深刻地研究和理解之后,薛博文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秦皇岛KSM工厂的筹建和运行奠定了基础。
秦皇岛KSM工厂建设以来,面对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高标准的要求,压力再次扑面而来。先进的设备必须有相应的工装保证才能发挥其能效。通过两年多对KSM业务的接触,结合现场经验,薛博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思路。回忆起那些战斗的日子,薛博文不由得感叹:“艰苦的环境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时刻督促着我不断进步,不断前行。”
创新的道路上虽然艰难,但是也使他收获了很多,比如工作中的一些经历、获得的一些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正是这些,使他从一个懵懂的学生,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仍将积极主动的发扬担当和创新精神,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