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2016-05-30 10:48杨晨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经济全球化

杨晨

摘 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来说,这不仅是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分子,中国也是一样。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规避其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结构;国际分工;产业升级;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09-0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等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今后要继续增强对外开放的深度,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推进,以快速提升经济发展为目标。要不断增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同时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结构,最终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共同合作,进而建立起安全、完善、开放的经济体系,最终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提高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的能力。时至今日,对外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中国将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一、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90年世界排名为第11位,2000年上升到第6位,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越了法国,与排名第5的英国也相去不远,2006年成为世界4强,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越了排名第4的德国,四年后,2011年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排名第2的日本,发展至此,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大国。

(二)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竞争能力的提升,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我国制造业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根据相关专家的预测,未来几年里,整个世界接近1/3的经济增长量都会来自于中国。

中国的进步,整体来看,使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得到扩大,使世界经济的格局得以优化。南北经济差距如果过大,将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现在,中国和美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动力,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二、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作用

(一)中国形成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阶段、不同工序的产业内生产实现了对外转移,充分发挥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巨大生产基地。当前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力就是制造业,占外资总数的75%以上,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主体之一。我国接手的国际产业主要是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跨国公司主导的加工工业是主体。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到中国进行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吸收的跨国投资增长迅速,我国成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生产基地。

(二)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外部障碍

受到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實力的影响,一般发达国家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他们也控制着其中的核心技术,同时把控整个营销体系。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就占据了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他们花费了最少的成本,却获得了最高的利润。当前不同国家之间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资本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的宝贵资源以低廉的价格收入囊中,从而牟取暴利。

三、发展道路选择:重大结构调整与提升竞争力

产业结构:关键是扩张第三产业

(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服务业不创造价值”的理论对社会影响颇深,反对城市化道路,倡导生产性城市建设,抵制生活和消费性城市建设,导致中国的服务业缓慢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总量,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现在的中国不再仅仅注重生产,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业人数只有4亿出头,发展至今,中国就业人数已接近10亿。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也下降了3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则上浮了10%,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提高了20%。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这三十年以来提供了大约7 700万个就业岗位。

(二)发展第三产业的体制和政策

第一,要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而通过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态势一般,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进度缓慢,这样就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闲置在农村里。而且,城镇化进程不足,也会导致第三产业无法实现快速发展。

第二,要完善税收政策,为了提高第三产业税赋的合理性,同时考虑到第三产业服务外包的重复征税情况,政府可以向第三产业征收增值税,然而在向服务外包征增值税时,要将其中承包方的部分扣除,只征收利润增值税。

第三,增强服务业的专业化、社会化。一是分离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环节和生产环节,可以外包企业的非核心服务业务,使企业经营专业化。二是重组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分工,加速服务业规模经济的进程。三是使政府和企业分开,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分开,公益机构与私人机构分开,使服务业中能够由社会提供的部分,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向市场。

四、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其中,资源和一般劳动的投入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投入要素,技术进步的影响力相对较低,然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投入要素,由此可知,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不小。在这种局势下,未来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随着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发展,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有必要掌握一些尖端科技。因此,需要在一些我们自己已经有基础、有条件的科技项目上下功夫。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可能不利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但却是我们发展所需要的,也要加强创新,比如石油、淡水、矿藏等资源的技术创新。

(二)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关系

第一,大力促进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

第二,加强技术研发,进而提高产业专业化,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增加。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新领域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减轻我国就业压力。

(三)处理好科技人才、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一,想要保持长久的创新,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科研人才。我国要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专家队伍,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或引入大量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和相应的技术人才。

第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部分,没有企业的参与,大部分创新都无法完成。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研究生产新的技术,将新的技术应用在产品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整个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力得到提升。

第三,创新的推动者和服务者是政府。政府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决不能违背科研规律,脱离全球化经济的大环境;也决不能无所事事,任由科研自生自灭。

中国前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我们既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跟随党的脚步,踏实奋进,最终实现美丽富饶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國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外部影响 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8:155-187.

[2] [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M].安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68-396.

[3] 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7-301.

[4] 陈佳贵,李扬.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5-6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经济全球化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