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羌族萨朗舞蹈现状调查

2016-05-30 13:23梅永刚邹子博
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关键词:阿坝州原生态现状

梅永刚 邹子博

摘要:四川省阿坝州位于我国西南部,汶川县、茂县、理县等是羌族人口主要聚集生活的地区。羌族萨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经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原意为“唱起来、跳起来”,也是当地羌族人民生活娱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来,“萨朗”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

关键词:阿坝州 羌族萨朗 现状 原生态

生活在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造型等方式塑造与表现,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萨朗舞蹈是羌族人民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上的活化石。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羌族先民们用祭祀、神力、庆喜的形式来表达对民族的崇拜与信仰。在今天,已发展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艺术,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进一步较为完整地了解阿坝州羌族舞蹈的现状,我们深入四川阿坝州羌族地区调研采风,先后走访了汶川县、理县、茂县。在汶川县文化馆、绵虒地区、赤不苏地区等地进行调查,在对阿坝州羌族舞蹈现状逐一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现状分析与探究。羌族萨朗在祖辈中流传,在羌区极为流行和普及。按照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喜事萨朗、忧事萨朗、礼仪萨朗、祭祀萨朗。其代表性舞蹈分为以下四种:

1.喜庆萨朗,羌语称“席步蹉”,是喜庆时所跳的舞蹈。主要流行在四川阿坝茂县,男生在前排,引领女生站成圆形,具体人数没有严格的限制。先是男生在前,带领整个队伍,舞蹈步伐变化较多,整个小腿带有控制性的落地,轻巧灵活,男女之间相互对唱对跳,情绪高亢、氛围非常热烈。

2.忧事萨朗,羌语为“仁沐那.耸瓦”,汉译“跳铠甲”,也可以称之为“铠甲舞”。整个表演过程气势澎拜,舞者重心向下沉,是在有威望的老人过世的丧葬上或纪念族里英雄时所跳。男人们头上带着皮盔,手里握着武器,身上披着牛皮制作的盔甲,站成两排队。整个舞蹈是由族里成年男子跳的舞蹈,表达出对逝去的民族英雄及有威望老人的悲痛,更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3.礼仪萨朗,羌语为“巴绒”,是羌族妇女过“瓦尔俄足”节日时所跳的舞蹈。在节日这一天,羌族的老幼女性都会盛装打扮,聚在一个地方,领舞的是族里公认跳得最好的带头,后面的站队次序是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往后排序。整个舞蹈过程没有音乐伴奏,是由所有的表演者一边唱一边跳。年长的妇女会对青年女生说“悄悄话”,教授年幼女生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及勉励的话语。

4.祭祀萨朗,“布兹拉”,也称“莫纳恩沙”,此舞的音乐既不是数字音乐也不是歌唱,是由释比手持铜铃,男子手持羊皮鼓打出的节奏作为伴奏。“布兹拉”也有原来的释比的巫术文化,发展成为了现今自娱性民俗舞蹈。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有單、双、三、群体等形式。

一、汶川县文化馆羌族萨朗调研

汶川县文体广新局吴茜老师,从小生活在汶川羌族地区,常年从事收集并整理羌族原生态舞蹈素材。在汶川县文化馆,她带领羊角花艺术团的演员们展示并教授我们羌族原生态萨朗。在她收集与整理的素材中,较为突出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族萨朗一共为9段,这些素材分别来源于汶川、理县、茂县的各个地区,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进行了稍加整理。九段羌族萨朗歌舞名称分别为:1.“仁木窜萨”茂县唱的歌,汶川的舞蹈动律,男女都可以跳。2.“沙哟啦西”属于汶川县的羌族萨朗歌舞,男生引唱一句女生接唱一句,再一同合唱的表演形式。3.“俄罗萨基”茂县的舞蹈动律。4.“萨哟啊哟勒” 这一首是融合了汶川县、 理县、茂县。其舞蹈动律动有多处共同之处,同手同脚,同体转动。5.“依拉梅达”理县唱的歌,汶川龙溪乡的舞蹈动律。6.“松勒”茂县唱的歌, 舞蹈动律属于汶川,其舞蹈队形为块状,从头至尾没有变化。7.“曾母曾”茂县萨朗歌舞。8.“莫捏萨萨”属于汶川县萨朗歌舞。9.“恩贝朗吉”茂县萨朗歌舞,舞蹈步伐较为特色,从头至尾,舞蹈步伐一直为“十字步”。

羌族萨朗舞蹈在体态风格上,多以身体右侧起舞,右侧动作幅度与力度偏大,身体左侧动作幅度偏小。同体轴转动律动存在于劳作,重拍在身体右侧,身体轴转时,胯部随着身体有小范围转动,身体小臂体态为划小“八”字。整个体态发力过程是由肩带动前臂,再带动小臂与手。在肩部动作时,以右肩带动其他。同时,配合脚步,同肩同脚一起舞动。胯部动作最为风格性,胯部一般与脚步相配合,随着身体,由大腰部至肩部同体轴转时移动。甩胯:胯部始终由左向右甩出,重拍在右。转胯:身体不发力,由右胯带出转动,做划立圆。腿部划圆:舞者直立或者微蹲,膝部自然弯曲,小腿放松,以膝部为轴心,顺时针或逆时针快速划圆。顺时针划圆后,停留的脚呈开胯;反之,逆时针划圆后,停留的脚呈关胯。

二、绵虒镇羌峰村地区萨朗歌舞及民俗

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

绵虒地区羌族人民的服装平常都是蓝黑色调为主,女孩在结婚时会着装粉色的服饰。他们戴的头帕不仅是极具特色还有一定的讲究,绵虒地区的人们缠着十字头帕(里面是“人”字形状)。民间艺人给我们介绍,年轻人戴的是黑色头帕,上年纪的老人佩戴的则是白色头帕。当地人民佩戴的腰带也有男女之分,女生的腰带是多样图案提花,腰带花纹具有对称性,颜色鲜艳。男生的腰带提花花纹样式不一,不具有对称性,颜色较为单一,是黑白两种颜色。他们的围腰在汉族俗称“围裙”,腰带的花纹是“羊角花”为主,也会绣上“金瓜”和“蝴蝶花”等花纹样式。美丽鲜艳的围腰,不仅仅是装饰,也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在劳作时,可以把随身物品放在围腰里再向上包裹起来,从底部向上翻,两边的裙角在腰带边一上一下打结,这样物品不会掉出来还便于劳作。

绵虒地区萨朗舞蹈表演是男女分开各一半,男生在前女生在后,队形为圆状或横排。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为男生引唱女生接歌合唱。第一首是田间劳作时,唱跳的歌舞《篙草歌》,男女分开手拉手围成圈,逆时针转跳。男生在前领舞绕圈,后面的人跟随绕圈。先上右脚,左脚跟随,再踏右脚。手臂前后规律性摆动,当重拍在右脚时,手臂往后摆。反之,左脚在前时,手臂往前摆动。脚步沉稳有力,其中脚的颤动和跺步最具特色。第二首是丰收时的《打麦歌》,男女分成两横排对立而站,男生引唱,女生接歌合唱。男生脚步沉稳,女生虽然与男生动作一样,但力度偏小,脚步没有踏实,重心稍微偏上。表演时,上右脚踏步,轻抬左脚再用力踏踩右脚,手部动作幅度较大,与脚步一样,重拍在右手,配合脚步来回做“八”字绕圆。重拍在右时,身体往下沉,头随身体往下,上左脚时,身体直立,男女对视。第三首是《出嫁歌》,只有唱没有跳,是在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对女儿的一些闺房话语。歌曲大意为,妈妈教女儿持家之道,嫁去男方家里之后要勤快。第四首是老人过世才能唱的《罗罗切》,歌词大意是给过世的老人换新衣服、头帕、衣服、腰带、裤子和鞋子等,从头部到脚,身上所戴的配饰都换成新的。男人在前排,女人在后排一起歌舞,动作一样,男人动作幅度大重心向下,步伐较为沉稳。男生领舞,后面一人用左手搭住前人的右肩,依次围成圆形而站。右脚带动左脚向前跳搓步,左手搭肩,右手由身体带动左手向上摆,身体向摆动方向提膀腰,胯部随之小幅度摆动。跳搓步4次过后,双脚在原地跳动,身体由前至后180度来回跳转,然后重复。原地转动时,跳4次为一个来回,抬起双手随着身体摆动。

来到美丽的阿坝州羌族地区,不仅仅是学习与体验它的民族风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和启发,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精神粮食,深刻的认识到文化需要传播,发展需要创新。把我们自己的民风民俗带上舞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传承下去。我们将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习和创作羌族萨朗舞蹈,在专业上具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在今后作品的创作编排中也有了坚固的基础与铺垫。

少数民族舞蹈是舞蹈领域乃至文化领域中一颗绚丽的明珠,但较为偏远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文化經常被忽略。阿坝州多个地区的羌族萨朗歌舞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虽然近几年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加,但没有对其本质的挖掘和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报告,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对阿坝州地区羌族萨朗歌舞文化展开实地考察,研究其生活习俗、文化、舞蹈,挖掘整理羌族人民灿烂的传统萨朗歌舞文化,通过对当地文化馆资深羌族舞蹈专家的学习和绵虒地区民间艺人表演萨朗歌舞文化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为如下:

民间传统萨朗舞蹈具有很强的自娱性,一般在大块空地上进行。跳何种舞步,重复多少次,跳多久,转几个圈等没有严格的要求。表演者穿着民族服饰,队形为大多为圆形,也有横排。舞蹈动作可以分为顶胯、转胯、踏步、跺步、脚划圆、小臂划圆、同手同脚等。另外,其萨朗歌舞在动作形式与音乐节奏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演者边唱边跳,固定的音乐节奏配合固定的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程序性。

挖掘传统舞蹈文化,有利于将其传承与发展,但本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谨此希望为传承和发展阿坝州羌族地区萨朗歌舞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阿坝州原生态现状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原生态静宁苹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