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湘 李涛 阳番 胡田
摘 要 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但是,自考生的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被冷落的领域,自考毕业生长期处于就业难的困境之中。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是导致自考生就业难的三大主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助于自考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 自考生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3
Abstract Employment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concerned issu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However, self-taught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s still a be left out in the cold area, self graduates in long-term employment difficult predicament. Individual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three main factors from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Th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ull employment to help the self-taught graduates.
Key words self-study students; employment plight; countermeasures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更是学生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普通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岗位“僧多粥少”压缩了自考生就业空间。相对于统招毕业生,自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为复杂,形式更为严峻,困境更为凸显。本文深入分析了自考生的就业难问题,充分挖掘了缓解自考生就业压力的应对之策,为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自考生就业之困
(1)自考学生的就业公共平台倾斜、制度保障缺位,就业歧视难以消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自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学历歧视和社会舆论的偏见,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对自考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提供及时、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劳动力市场也尚未成熟,自考生就业的保障制度社会化程度低,就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信息更新滞后、服务功能不足和服务手段匮乏;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颐指气使、挑肥拣瘦,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在招聘、招考时设下学历门槛将自考学历学生拒之门外。①国内一家有名的教育门户网站针对自考生就业难问题开展过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8.5%的人认为,自考生就业制度和管理机制欠缺、社会关注度不够、就业公共平台向统招生倾斜,就业歧视难以得到消除和就业环境缺乏公平正义等问题。
(2)自考助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失当、社会定位模糊,市场需求难以适应。自考助学制度既是教育制度,也是考试制度,它是以考试合格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应试体制”的强化下导致了学校过于注重助学考试的成绩通过率,忽略对自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学校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注重招生数量,忽视了助学的“教育”质量;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关注,注重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还有部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贯彻自考生生涯的就业指导机制。因此自考生得不到及时到位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导致他们收集就业资讯的素养意识严重匮乏,就业问题往往是自行解决,自谋出路,显然不利于自考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 走出就业困境之策
如何才能让自考生和统招生享受平等的就業机会呢?走出自考生的就业困境应强化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作用。
2.1 强化社会在就业公共平台中的孵化作用
坚持用制度体系搭建更优就业平台,用市场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轻自考生就业压力,努力为自考生营造和谐、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以便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健全就业保障体系,拓宽自考生就业领域。就业保障乃生存保障,就业问题的顺畅解决需要完善的体系支撑。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自考生的就业政策,实施对自考生更为有利的就业制度,在服务行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扩大自考生就业空间,逐步打破自考生就业壁垒,促进自考生与统招生在行业间的合理配置;搭建开放公平的自考生就业服务平台,拓宽自考生就业渠道。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自考毕业生就业培训与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强化自考生就业服务指导功能。加强自考生就业登记制度,构建全国自考毕业生的信息服务网络,推进自考生就业服务的全面发展。最后,加大自考生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就业法规建设,为自考生提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灵活的就业市场。
(2)营造良好求职氛围,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倡导公平就业理念,以更好保障自考生享受平等就业的权利。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院张翼曾说过,“中国梦有很多种梦,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他的第一个梦想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初次就业的起点公平”。因此,禁设招人门槛,消除就业歧视就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规范招聘中的限制条件,杜绝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用人单位应做到自律、规范招人用人制度,避免自考生在求职时受到歧视;社会公众应多关注和关心自考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求职氛围……只有集中全社会力量来整顿就业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公平、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切实维护自考生求职的合法权益。只有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就业市场为自考生赢得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机会,才能“万类霜天竞自由”。
2.2 强化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转化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自考助学制度最核心的教育改革,应建立以自考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使自考生的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
(1)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自考助学的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为前提,改革自考助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使课程体系与学生从业能力对接。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的设置是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发展而展开的,使课程建设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技能教学,全面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重组教学内容,其内容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再次,强化就业技能模块模式(MES),结合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学生实际条件和学校实际设施,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按照目标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能力本位方法,整合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构建、不断实施和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②最后,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流通机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实现自考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2)以自考生的职业规划为重点,建立就业指导的服务模式。根据企业对不同专业的从业者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考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一是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体系;搭建网络、课内、课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鼓励专职教师、辅导员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自考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打造自考生就业信息化平台,为自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资讯。二是建立自考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对自考毕业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对每一个专业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岗位职业要求做出调查,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③
2.3 强化个人在职业技能提升中的核心作用
“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作为劳动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择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就业竞争中,自考生从被动就业的客体转变为主动择业的主体。
(1)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自考生的“软实力”。就业是所有学子们迎来的人生中又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层次分化的主要分水岭。加强自考生内涵建设就是要加强自考生的自我理论素养和自我实践能力两大体系建设;④其一、自考生要善于接受新知识,善于学习新知识,善于运用新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勤于思考,坚持用专业指导就业,用实践检验理论。其二、自考生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坚持学做结合,掌握就业技巧,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其三、自考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关注就业发展新动态,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有关就业信息和国家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断提高主动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提升自考生“软实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培养创业意识,提高自考生的“发展力”。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还可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就是要求他们要有个人发展责任感和社会发展使命感;要敢于追求人生理想,专注爱好,勇于打破常规,主动把握机遇;在新常态的经济大背景下,自主创业要求自考生要细于分析和研判宏观经济的发展势态、敏于观察国家政策导向,明确自身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找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快于落实行动,突出专业方向和专业特长,牢抓机遇、驾驭机遇。⑤培养创新创造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自学助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全日制自考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項目编号:15C0682)
注释
① 郭逢胜.自考面临的不公平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55-56.
② 郭清,韩文伟.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1):62-63.
③ 王占仁.英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启示与思考——以英国里丁大学和巴斯大学为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59-61.
④ 陆广峰.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57-59.
⑤ 汤涛,潘成清,刘振平.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2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