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恰特剧目史料探析

2016-05-30 09:49张雪辰
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剧目

张雪辰

摘要: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早期文艺活动的重要舞台,对内蒙古特别是呼和浩特市的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者对该剧场的研究还较少。笔者主要将《内蒙古日报》自1954年剧院成立后刊载的节目预告等史料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后,对乌兰恰特的成立、演出阵容和剧目信息作了分类与总结,试图透过对剧目的梳理来反观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的社会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日报》 乌兰恰特 剧目

剧场在城市及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既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又是一座具有时代特点的演艺空间,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史、对外交流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笔者则希望把视线投向城市剧场,通过对剧场上演艺术作品的文献梳理与研究,从剧场沿革、上演剧目以及剧场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功用与价值等内容展开思考,并对剧团与剧目的数量、种类,以及作品体裁等讯息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com)等途径,以“剧目、剧院”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后发现,对乌兰恰特剧院的研究主要有三篇研究型文章:

1.《呼和浩特史料》第七冊中有关“乌兰恰特”的历史介绍,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研究乌兰恰特文献资料。

2.刘筠梅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管理模式探索》一文对乌兰恰特剧院从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与论述。以及该作者的《内蒙古演艺市场的发展对策研究》一文认为乌兰恰特剧院引进国内外各类优质演出管理公司,对乌兰恰特剧院进行的合作经营管理,为内蒙古的演艺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带动、培养了优秀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对繁荣内蒙古的演艺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对内蒙古演艺市场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为主的艺术形式一直都是剧场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将以乌兰恰特建院的初期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进行以下的分析与论证。

一、《内蒙古日报》与乌兰恰特简介

《内蒙古日报》于1948年1月1日在乌兰浩特正式创刊,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内蒙古日报》与《绥远日报》合并,两报汇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蒙古日报》还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之题写报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是我党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党报。

乌兰恰特,系蒙古语音译,意为“红色剧场”,初建成于1953年,位于现在的新华广场南侧,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娱乐场所。至2007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原剧院迁至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与东二环交汇路口西北侧,新落成的乌兰恰特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大剧院,具有世界顶级的声光设备系统。

二、《内蒙古日报》与乌兰恰特之关系

《内蒙古日报》是伴随着乌兰恰特而成长与发展的,在建院最初的十年时间里,在建国初期的历史阶段中,在那个大众媒体单一、信息宣传形式闭塞的年代里,《内蒙古日报》具备了对乌兰恰特剧院上演剧目的节目预告、广告宣传与剧目史料记载的三重功能属性。二者伴随着新中国从建设到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岁月,其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宣传与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更是空前的。

笔者在近半年的实地走访与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历史原因,乌兰恰特在近60年的发展变迁中,几乎没有完整保留诸如剧目信息、节目单、海报等能够直观进行查阅的资料。这也为笔者后期的调查带来诸多困扰。在对一些老一辈乌兰恰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时,也都是凭借其记忆对该时期上演剧目及场景进行回忆,缺少有力的实证资料,但《内蒙古日报》却在无形中填补了这一空白。

三、《内蒙古日报》之剧目预告形态

纵观建院十年来《内蒙古日报》对乌兰恰特剧院节目预告的讯息,可发现其基本上都呈现在第四版最下方板块。以简略的方框与醒目的“乌兰恰特”字样为主要特征。在此“方框”内,含有演出时间、演出单位、演出地点、演职人员及其扮演角色等,特别是京剧艺术中的目次、场次等详细的信息。为当时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如节目单样式的临时参考,也为后人对其剧目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

四、剧目分析

如图所示为1954-1964十年间刊载于《内蒙古日报》上的剧目演出预告,从演出团体及上演剧目数量上来看,初步反映了乌兰恰特剧院自建院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十年间有自治区乃至全国共二十余个文艺团体在乌兰恰特剧院上演了各类剧目190余场,除上述图表中所示的演出场次相对较多的文艺团体外,还有“中国铁路杂技曲艺团”“中国煤矿文工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河北保定专区文工团”等剧团也曾到该剧院进行过相关专场演出。此外“内蒙古歌舞团”在乌兰恰特的演出以音乐、舞蹈、杂技等综合性节目为主,刊载于《日报》的节目预告信息较为简略。

另外,在该十年期间演出的区内外文艺团体中,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土的演出团体仅占到了总团体数的三分之一,更多的剧目上演还是由区外团体承担。

下图为1954-1964年刊载于《内蒙古日报》的剧院演出预告中所涉及的作品体裁,其中戏曲体裁的相关演出所占比例最大,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特别是京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贯穿于乌兰恰特剧目资料始终,从建院初期到1964年十年内,每月都有区内外戏曲团体的专场演出。

戏曲艺术中京剧的演出剧目涵盖了所有的京剧经典剧目,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曾在1957、1958年两年时间里多次来乌兰恰特出演经典剧目,这不仅为“国粹”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广作用,也为我区京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话剧艺术以“内蒙古话剧团”和“内蒙古歌舞剧团”的演出为主。歌舞剧体裁的相关演出也逐年增长。音乐舞蹈类剧目,既有表现民族特色的歌曲,也有诸多西洋艺术歌曲,还有许多民族题材的歌剧、舞剧,如内蒙古歌舞团的中型反特歌剧《刘四姐》,天津人民歌舞剧院的神话舞剧《石义砍柴》等。这些剧目的上演都丰富了那个时代的市民文化生活,反映了时代的记忆,为后人反观时代背景及其社会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他类相关演出还涉及器乐、魔术、杂技等,不过数量较少。

五、结语

长期以来,乌兰恰特剧院对呼特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市民文化生活起着指引文化方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乌兰恰特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久负盛名,在国内及国外都闻名遐迩。这是其在自治区文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所决定。它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的承载者。乌兰恰特也是民族自治区首府的第一个现代化剧场。它不仅繁荣了舞台艺术,也在建国初期文化讯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丰富与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对我区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乌兰恰特剧院建院初期十年剧目史料的搜集与分析,可以看到,相比现今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精神及文化生活也是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依旧长期传承与发展着,新编创的剧目也时有问世,既反映国家政策,也反映时代背景。另外,国外的多种艺术形式与经典剧目也在源源不断的汇入我区大众文化生活中,在丰富剧院剧目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艺术活力,促进了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让市民大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也不断接受着西方外来的艺术形式,使我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得到了丰富与弥补,并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力量。更使得乌兰恰特在全国剧场的影响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奠定了乌兰恰特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呼和浩特史料[M].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修办公室,1986.

[2]刘筠梅.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管理模式探索[J].内蒙古艺术,2010,(03).

[3]刘筠梅.内蒙古演艺市场的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12).

[4]内蒙古日报社.节目预告(1954-1964)[N].内蒙古日报,出版时间不详.

猜你喜欢
剧目
舞台剧目
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剧目展演精彩纷呈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清末民国以来京剧剧目整理初探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上海京班赴台商业演出的剧目策略(1908— 1937)
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
新编戏曲剧目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