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超 石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科目,在新形势下,自然要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就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b)-0171-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是塑造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自然要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模式,以增强其实效性。但是,在这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探究其问题的解决方法至为关键。
1 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利条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覆盖范围的增加,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首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扎实的物质保障,使得高校在思政教育上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得思政研究日益深入,使得思政教师结构日渐优化,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知识获取途径,使得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时事的联系日渐密切。比如,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许多高校建立了思政教育平台,引入了许多类似于教育网站、微博、QQ和微信的新技术,将思政教育由被动教育推向了主动教育,将教育模式由单一教育推向了多元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通过思政学习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端正了学生看待社会问题的方法,使得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而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现存问题
2.1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部分思政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大谈理论政策、人生哲理,往往使得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使得学生对思政科目无感,从而影响了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2)部分思政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不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Word、PPT等软件的功能和应用一知半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使得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3)很多高校思政教师都缺乏对大学生的了解,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思考和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指导,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判断,进而形成思政课堂无用论,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2]。
2.2 思政教育日渐丧失其权威性
大学思政教育权威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思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社会光明与繁荣的一面,对社会现存的诸多问题都避而不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对这些诸如腐败、为富不仁等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避而不谈的后果就是学生认为教师在“乱讲”。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2)部分思政老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偏爱思想道德这方面的教育,如果遇到关于法律的问题就照本宣科,不深入,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规范性产生质疑,认为思政教育与当代的法治精神相左,认为思政教育是在高唱空话,进而对其权威性产生质疑[3]。
3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策略
3.1 增进与学生的沟通
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心理,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想学什么,想听什么,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形势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增进与学生的沟通。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计算机、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熟悉各种办公软件和网络交流团建,比如QQ、微博、微信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建立思政交流QQ 群、微信群等,开设自己的微博邀请学生关注,或者关注学生的微博,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学生遇到关于价值观或者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4]。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增进与大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找到与授课内容有联系的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不好讲、没有时间讲的内容写成文章发布到微博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博文对思政教育有更加详实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思想,从而达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2 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教学
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教学是新形势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点。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思维,丢掉课本,将目光放在社会热点方面,把精力投入在如何实现社会热点与思政理论更好地结合方面。通过案例教学法,诱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比如:在讲“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教师可以将“理论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这部分的课本内容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深造,想学生列举种种考研升本的案例;第二层次为求职,想学生介绍了社会中技能型、能力型和服务型人才求职案例;第三层次为创,向学生介绍马云等人的创业经历。在讲解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3 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
利用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改变完课就走的思想,注重对学生进行课下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各种社团,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规范社会活动的流程,帮助维护社团活动秩序,指导社团干部写活动策划和活动总结等。把社团改造成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结合地,通过实际行动将认真、负责的态度传染给学生,将人处世之道、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抗挫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思政教师可以举办“周末思政沙龙”,鼓励学生自愿参加,控制参加人数,将培育健康的价值观设置为沙龙主题,采用辩论赛、座谈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增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其在活动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拓展视野,真正实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4 结语
思政教育是大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近年来,受到课程内容设置、教师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将时政热点引进思政教育、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等方法。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的增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密切相关,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祁巍.“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J].新校园(上旬刊),2015(1):38.
[2] 胡昊月.校园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促进作用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4):243.
[3] 赖莎,孙朝.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3(1):159.
[4] 邓晓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