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天
【关键词】 数学教学;习题题组;理论依 据;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116—01
所谓数学习题题组,是指围绕某一训练目标,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问题,将知识、方法与技巧融化其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性,发现题组内蕴涵的知识和方法。精心设计的题组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题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形式背后的内容实质,切忌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实效性。教学中进行题组设计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与教学内容形成统一整体,而且还应注意设计的层次性,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题组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题组教学法的出现与发展,符合了教育对象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符合数学解题研究的实证方向。所谓题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单个的数学问题外,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与迁移等目的。这种题组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解决能启示一种客观规律,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种规律。
题组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促使广大教师在迎接新一轮课改时,不仅在理念上到位,而且在行为上到位;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逐步达到“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能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题组教学的应用
1. 定义、法则的引入。当一个新的概念和法则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领会与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适当的题组加以衬托,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定义的内涵,那么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大大地缩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知识难点的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利用题组教学,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能力,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难。
3. 解题规律的揭示。许多数学问题是有规律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去发现规律,从而掌握规律。这些规律由教师讲解还是由学生发现,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 知识网络的串联。当几个知识点、几块相关内容新课教学完成时,可以用题组的形式,复习巩固已学的单块内容,同时构建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新的认知结构。
5. 错误纠正的强化。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了解还不到位,解题时往往错误较多。其中,有些错误是常见的、可预见的,学生通常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掌握的。因此,针对这些错误,在教学时选用适当的题组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过程。
三、题组教学的实现策略
1. 题组的设计策略。题组设计策略是实施题组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对每一课时的结构体系有完整的了解,并对教学目的有清醒的认识。内容以本课时为主,兼顾跨章节相关知识点,包含的知识点体系完整。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整理知识结构,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找出既紧扣教材知识内容又突出能力培养的典型习题,组合成序列化题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2. 习题选择应注意以下三点:
(1)习题必须典型,具有针对性和易拓展性;
(2)解决题目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要有常规性和普遍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和习题相结合;
(3)习题的组织形式应环环相扣,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模仿样例解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
3. 题组的类型分析
(1)“拆卸型”题组是对于一个较复杂的题目或知识点,将它支解成若干部分来设计题目的一种题组。这种题组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使学生对知识比较容易接受,特别是基础一般的学生效果更突出。
(2)“变式型”题组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设计一系列的变式习题,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题组。具有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