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成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3—01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很大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又促使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孩子的成长,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论述离异家庭孩子初中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类型
1. 自卑抑郁型。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导致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如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害怕和别人交流,内向、孤独,时间久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抑郁,很可能出现自杀、报复等极端行为。在学校一些细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学习阶段经常会有亲子活动,一般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却有很大隐患,离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怎么办?这些孩子本来就非常脆弱,在活动中他们看着别的同学其乐融融,自然会想到自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2. 放任粗暴型。这些孩子主要是父母双方都没有监管,或者是管不住。由于放任自流、,他们易爆易怒,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监管,很多会混迹街头、游戏成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在学校自然不服从管理,违反纪律,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温暖缺失型。离异家庭的孩子都缺少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爱。所以当有同学对他们好时,很快便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他们很多会谈恋爱。初中学生对爱还是比较朦胧,又缺乏保护意识,谈恋爱不但会伤害双方,而且有的处理不佳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即使是离异家庭,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坏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感情有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应达成共识。溺爱、放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关爱就是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眼里。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陪伴,陪伴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父母可以看书,还可以商量着和孩子的同学、好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这样孩子会觉得温馨,不觉得孤独,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父母一方带孩子肯定会非常累,但是陪伴不能或缺 ,你的辛苦最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孩子会感恩父母。
2. 学校应给予更多关爱。除了家里,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学校是个大家庭,孩子能否快乐健康的成长,首先这个家庭要温暖。作为老师就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中不能只谈学习,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用心交流。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交往,引导一些品德优良的孩子多给予他们关心,最好能让他们都成为好朋友。同龄孩子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没有隔阂,往往更能打开他们的心结,走出心理的阴影。在一些班级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孩子多参与,甚至老师和他们一起玩,给予更多的温暖。平时的一举一动应给予充分关注,注重细节,多引导,及时疏导,积极沟通交流。
3. 需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现在初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有专业的心理老师,由于受教学成绩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离异家庭孩子这样的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专业教育。很多孩子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没有专业疏导,普通老师去沟通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弄巧成拙。心理老师要针对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抑郁症孩子如果沟通不佳,很可能会产生自杀,有些孩子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仇恨心理,沟通时如果切入点不佳,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理。这就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定要找准位置,才能水到渠成。面对升学、作业孩子压力很大,要及时进行压力疏导,尤其是初三,中考前应集中进行心理教育。
综上所述,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共性的的问题,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既不能照抄照搬以往经验,又不能闭门造车。在对这些特殊群体进行教育时一定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状况,让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找到突破口,付诸更多的爱心、耐心,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