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
【摘要】学本课堂强调以问题为主线,采用主动建构式学习法,创建小组合作式团队学习形式,特别关注有效性提问能力对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学本课堂要把握好有效提问的时机、难度、梯度、跨度和有效提问后这对提问题提的的引导以及候答,来切实可行的记性有效提问。
【关键词】教学法 数学 初级中学
学本课堂就是在问题引领下学习者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它强调以问题为主线,采用主动建构式学习法,创建小组合作式团队学习形式,特别关注有效性提问能力对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学本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就是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提出略高于学生智力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出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自省,从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提问。初中数学学本课堂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提问策略呢?笔者结合实际,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抛砖引玉。
一、把握好有效提问的时机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具体包括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激发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相关联想,逐步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清晰和明朗。
二、把握好有效提问的难度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学生满堂答,课堂看似很热闹,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底下,流于形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所以要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最佳,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三、把握好有效提问的梯度
问题的提出要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符合循序渐进性原则,把握好有效提问的梯度。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系统,要掌握坡度,由浅入深,顺序渐进。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课”上,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1.剪一块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应该怎样剪? 2.剪一块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的纸片,使其长比宽多5厘米,应该怎样剪? 3.一块正方形纸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形盒子,使其容积为32平方厘米,所用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这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由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引向探求方程的本质——求解上,学生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新方程的特征,在探求中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把握好有效提问的跨度
设问时要注意知识、方法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通过题型发散、解法发散、迁移发散、分解发散、解法发散、逆向发散、类比转化等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增加问题的跨度,这样能帮助学生去领悟,变学习知识为提高能力,真正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合理构建知识框架,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
五、把握好有效提问后的引导
提问后教师对各小组自学后存在的困惑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而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各组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再思再议解惑释疑。对于发言积极或见解独到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例如: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1)国际象棋的故事:从前有一老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问他要什么奖赏。老人说只要在棋盘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按照此规律第64格放满即可。国王哈哈大笑,这点奖赏还不容易么?可是,最后,国王却拿不出这么多米来奖赏这位老人。(2)请同学们思考计算每格的米粒有什么规律?(3)如何表示第64格的米粒更简单?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开展小组讨论,顺利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但对第(3)个问题学生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六、把握好有效提问后的候答
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因为学生需要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存在短时记忆中,先理解问题的意义,再从大脑中进行搜索,找寻记忆中的有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联想,并按照大脑预定的程序组织应答。一般来说,设计的问题认知水平越高,问题涉及面越广,要求学生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越强,教师只有相对延长思考时间,才能使学生思考更完善,更有可能提供富有创见的答案。心理实验表明, 一般来说对于提问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以不超过10秒为宜。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用饱含期待的目光,以扫视和停视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信心,励学生畅所欲言,与学生进行非言语交流,让学生踮起脚尖、使足了劲能吃到为宜,达到更佳的课堂提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