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婷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西音乐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共同而自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作为音乐艺术的精神本质,正是通过音乐的声音,使人得到情感层面的艺术滋养,获得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审视中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人文精神与之关联发展的脉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 西方音乐 中国音乐 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44-03
一、人文精神与音乐艺术
(一)人文精神的诠释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至今学术界尚无一个标准统一的概念解释。
在西方, “人文精神”在词源上探究源于西方的拉丁文“humanitas”一词,它在传统内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桎梏,把人从基督教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思潮;广义指萌芽于古希臘,以人的个体性为基础,尊重人的生命,肯定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积极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文化传统。
在中国,“人文精神”最早体现在对“人文”的阐释中。“人文”一词见于《周易 贲卦 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天文”指自然运行的规律,“人文”则与“天文”相对,指有序而文明的社会规范,即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正是发端于西周的礼乐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克己复礼的道德原则中,遵从三纲五常的教化,重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实现,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当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使中西人文精神也在融合中发展。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与价值世界的失落,中国思想界开始反思讨论 “人文精神”的价值,立足人类文化与终极关怀对“人文精神”内涵提出了当代的阐释:植根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超越中西方传统人文思想的局限不断发展的,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整体完善,是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中国当代对“人文精神”阐释是在中西传统人文精神基础上形成的,将人自身全面发展纳入价值评判中,它超越中西传统人文思想的局限,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更具开放性,是真正人之为人的精神。这正是笔者在本文所认可与探讨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音乐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从宏观而理性的层面说,人文精神是音乐艺术的精神本质,中西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同步关联的发展性。在西方,人文精神正是伴随着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开始起源,追求人的自由与理性;在中世纪基督圣咏的吟唱中人文精神被压抑千年之久;在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人文精神在世俗音乐的发展中表绽放出人性的光彩;在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人文精神随着歌剧艺术与交响音乐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文精神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孔子的理论中确立,通过礼乐文化开始治国安邦、教化天下;在秦汉至明清漫长的皇权统治时期,人文精神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儒释道相互渗透补充的中国文化中推崇“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在民主革命时期,百年的历史激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人文精神伴随着革命时代音乐的豪迈激情,彻底抛弃“天人合一”的追求,转向“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救亡图存的革命中追求社会人格的最高价值;新中国建设与改革时期,人文精神与中国音乐共同在历史的跌宕中起伏发展。特别是在经历文革的扭曲发展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中国音乐呈现多元跨界的流行化发展趋势,而人文精神也换发出新的光彩,迎接新的挑战。
从微观而感性的层面说,音乐是人文精神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我们聆听、欣赏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就是感受音乐中的人文精神,也是激发生命个体感受艺术之美,探求人生意义的过程。聆听巴赫的管风琴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人们可以在气势磅礴的托卡塔与严谨流动的赋格的戏剧性对比中,感受巴赫的对艺术的激情之爱,对宗教的虔诚之心。巴赫的音乐穿越历史的尘埃,超越了宗教,传递给我们一份坚定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力量,给予我们一份来自西方音乐之父的精神启迪;聆听中国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人们在古琴幽韵清丽的琴声中感受兰花的秀质和高洁,去体会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吁天哀叹不得其所,但终究穷且益坚,不追不坠青云之志。琴曲托物言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千年,激励每一位逆境中胸怀理想的人去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在中西音乐历史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内涵发展
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文化体现出的根本精神,更是音乐艺术的精神本质。中西音乐历史的不同发展,可以宏观地折射出人文精神发展的整体脉络。因此,我们只有在音乐文化的历史审美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当代诠释的价值与意义。
(一)在中国音乐历史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发展
在中国,音乐人文精神可以说是由以传承千年的 “天人合一”逐渐向 “以人为本”的核心演变发展的人文精神。礼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中国自古以礼乐教化天下,要求人在音乐中修身养性,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善尽美”成为中国儒家推崇的音乐审美理想。《韶乐》、《舞乐》是孔子为世人确立的治国所用的典范之乐。可以说,从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经过儒家的礼乐教化,先秦的雅乐、,汉朝的乐府、,隋代的燕乐、,唐代的乐舞、,宋朝的曲子词、,元朝的元曲,再到明清的戏曲与文人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精神始终以儒家仁爱、伦理道德为精神根基,注重追求“天人合一”感性体验。我们也可从孔子编撰的《诗经》,汉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隋代的《七部乐》,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元朝关汉卿的《一枝花》,明清古琴曲《平沙落雁》与《渔樵问答》中进一步感受中国千年传承的人文精神。到了近代,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被彻底动摇,中国历经了百年革命的惊涛骇浪,西方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此时,中国音乐诞生了学堂乐歌,更出现了大量以爱国、民族解放为主题的革命音乐。从李叔同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古曲新词的《满江红》,到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天华的《病中吟》,北伐军歌《国民革命歌》、黄自的《旗正飘飘》,直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录了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历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近代音乐的人文精神更是提倡人们在挽救民族、国家的命运中去实现人生的最高意义与价值。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豪情万丈,建设祖国,复兴中华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感历史的责任与使命。《黄河钢琴协奏曲》是在时代的呼唤中诞生的,它秉承抗日爱国的激情,鼓舞新中国的人们以豪迈的姿态奋勇前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新时期的人文精神。然而,当一场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不但彻底否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而且使得音乐彻底被工具化、政治化,人文精神也被扭曲。当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如春风一般,给中国的音乐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音乐家们在当代中西思想文化的深入交流中,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以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对音乐人文的精神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阐述。当代的中国音乐呈现民族、流行与古典音乐相互交融的繁荣发展,音乐人文精神也积极提倡以人文本,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和谐。女子十二乐坊的新民乐让传统民乐变得充满活力,引领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变革的浪潮。当代音乐家们都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探索中国音乐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谭盾的《九歌》、《卧虎藏龙》、《女书》,陈其钢《大红灯笼高高挂》、《蝶恋花》,郭文景的《狂人日记》、《蜀道难》,都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交响思维与当代音乐的创新技法融合在一起,让世界充分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胸怀世界的人文情怀。
中国音乐文化历经千年,音乐人文精神的核心从 “天人合一”到 “以人为本”有着历史性的转折发展,但中国音乐从古至今一直关注人在社会文化中的具有的普遍而崇高的社会意义,努力在音乐中表达超越与个体价值之上的社会整体文化的价值追求。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只关注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而当代中国提倡的人文精神则强调“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统一全面发展。
(二)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发展
在西方,音乐人文精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人是宇宙中最高级的存在”。古希腊人在理性思辨中早已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处处彰显了人性的色彩。古希腊的音乐充满了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性的追求,对美的崇尚。《荷马史诗》是西方音乐中人文精神的源頭。古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时期,而中世纪人文精神则在基督教神学中桎梏了近一千年。中世纪基督教严格规定音乐要排除人的一切感性欲念,禁欲的格里高利圣咏在西方教堂中吟唱了几百年后,人性之光不可阻挡的在教堂内的复调音乐和教堂外的世俗音乐中释放光芒,强烈表达出人性对宗教压制的反抗,预示着西方人文精神曙光的显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终于迎来了精神上的第一次解放,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人类终于勇敢走到神的前面,承认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此时,人文艺术的创造力不可遏制,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复兴运动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斯堪的《圣母颂》便是此时的典范之作,凭借对圣母的赞颂,讴歌了人世间的母爱与女性之美。随后,在经历了短暂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成为更加充满情感的人文表达。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堪称是西方古典音乐丰碑式的杰作。他的音乐早已超越宗教的藩篱,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人文情怀,至今温暖人们的心灵,给予我们精神的慰藉。欧洲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给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音乐呈现了理性、均衡、自然、清晰的特征,深刻的体现出古典主义时期人文精神新的光辉。海顿以他一百零四首规范的交响曲充分表达了乐观豁达的精神追求。莫扎特更是以他特有的音乐情感色彩,被后人赞誉为音乐中永恒的太阳。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音乐家人才辈出,灿若星辰。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他们共同照亮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世界。浪漫与细腻的情感在此时的音乐作品中处处可以体味。追求个性、崇尚情感,浪漫幻想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人文追求上的鲜明特征。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把西方古典交响音乐带到了巅峰之上,也成就了浪漫主义的辉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的迅猛发展,令西方音乐家从浪漫唯美的梦幻中走出,开始面对真实的现实,重新思考音乐的本质及其意义。以标新立异,突破传统为特征的二十世纪音乐,在人文精神上突出表现为个性解放,客观展现人性与现实。此时,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音乐风格异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不可否认,二十世纪西方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工具理性的膨胀,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也使得这一时期有些音乐作品背离艺术的人文精神,彻底解构传统的音乐观念。萨蒂的简约主义音乐作品《烦恼》,音乐在八百四十次的枯燥无味的重复中丢失了思想与艺术的美感追求,走向极端探索的道路。当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西方音家们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科技迅猛的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开始反思借鉴东方文化阐释以人为本的内涵,探索音乐新的发展之路。德国英格玛的《返璞归真》,希腊雅尼的《夜莺》,挪威神秘园的《莲花》,德国汉斯·季默为电影《功夫熊猫》的配乐都在西方当代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中国音乐的色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与音乐的人文魅力,并成为西方当代经典的音乐作品。
西方音乐在千年发展中,从神话、宗教、宫廷中,一路叛逆地走进当代大众的现实生活,不断追求个人的独立思想与自由情感。梳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人文精神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以“个体人格”为根本,在不同的时代总是以针对宗教、自然在抗衡中发展,强调个人的价值与自由。
(三)深刻认识当代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的价值内涵
中西音乐不同的文化历史展现了两种人文精神的发展之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强调以具有“社会人格”为精神根本;西方传统的人文精神,强调以“个人人格”为精神根本。但随着当代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中西人文精神趋向融合互补式的发展,逐渐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提倡伦理性“社会人格”与自然性“个体人格”的双重构建。因此,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了新的内涵,它超越地域文化的局限,鼓励每一个人在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中去自觉地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敢于超越现实,最终与时代、社会的价值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发展赋予音乐艺术更深刻的精神价值内涵。笔者认为,音乐艺术中对人自身的爱与价值的肯定,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对生命、生活、社会的热爱,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对人类自由、平等、真善美的呼唤就是音乐中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约翰·列侬的《imagine》用充满希望的旋律,可以引导人们超越物欲的享受,敢于想象,努力追求,共创一个幸福的世界;迈克尔·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ld》则用深情的音乐在义演中支援非洲难民,呼唤世界之爱,期待天下一家的美好未来;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以高亢的歌声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激励人们超越自我,共同追求人类的自由与和平;陈其钢创作的《我和你》在舒缓温情的音乐中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闪耀着人性之光,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向往世界大美和谐的崇高追求。当音乐作品具有了人文精神,它就拥有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可穿越时空,以人性的光芒,照耀千万人的心灵,启迪人们去发现美,感悟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树群.略论中西音乐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 中国音乐学,2002(2).
[2]赵行良 .形似而神异: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J].船山学刊,2003(1).
[3]孟产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