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产业集群在特定空间内集聚产业,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降低成本,然而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企业资本“脱实入虚”,使得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江苏典型产业集群转型案例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产业集群; 转型滞涨; 演变模式
一、引言
江苏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创造模式,主要缘于城市边缘专业化市场的发达而形成产业集群,如起源于无锡的“苏南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引导模式,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内外资企业及相关联上下游机构在各级开发园区集聚,政策诱导条件下引发的区位选择,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如“苏州园区模式”。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25家,创造了全省1/3的生产总值1/3的财政收人。自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虚拟经济火爆、企业“脱实入虚”、企业融资困难、代工产业的梯度转移、人民币汇率居高不下、自主品牌尚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江苏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诸多困难,本文将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对城市产业集群升级途径进行深入探析,推导出几种转型演进过程,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城市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集聚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和生命体,同样有起生命周期,既有反映发展规模的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和产值等定量指标,又有反映产业集群内部主体间网络关系、企业家精神、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定性指标。Pouder&John (1996)参考了间断均衡模型发展出演进模型,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起始阶段、收敛阶段、重新调整阶段。Mario A. Maggioni(2004)研究了技术创新和空间相互作用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认为一项主要的技术创新,在高中低技术产业得到传播时,产业集群就会出现、成长和发展。J. Adam Holbrook(2004)根据发展潜力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扩张期和转型期。转型期中衰退产业的确定依据是产业增长率的变化,而不是销量的绝对值。 如刘志彪教授将衰退产业定义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或停滞的产业”。
三、案例研究
1.内生地驱动发展模式:江苏纺织产业集群
江苏纺织产业集群一直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复杂经济影响,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遇到的诸多困难:(1) 订单减少,价位下降,交货期缩短;(2)人口红利消失,招工特别是熟练工难,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3)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融资困难,企业贷款难,汇率变动大;(4)新创自主品牌尚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代工仍然是利润的主要来源;(5)国家加大环保力度,相关费用上升,企业压力增大。在这种形势下,求生存成为第一要务,产业集群内企业主要采取以下3种手段:①采取产业迁移方式向苏北和用工成本低区域迁移;②采用外延式扩张,拉大自己产业链、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③依靠创新与技术进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有序进行差异化竞争与配置。
经过6年的励精图治,江苏省纺织业率先迈入万亿规模的行列,其中产业集群贡献巨大,其产值规模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产值的70%左右,16家“百亿特色名镇”彰显了江苏纺织业创新业绩。在这背后是产业集群企业和政府对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智慧制造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盛泽镇已在熔体直纺、真丝绸织造、无梭织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优势;注重培育和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古里镇围绕波司登集团设有400多家原辅料和外发加工单位,设立了企业园区、支持上市融资、建立创新中心、不断充实与丰富区域品牌建设。除了传统的终端产品,上游的设计服务领域也拥有了响当当的自主品牌,比如南通金太阳纺织科技,一年仅创意就能卖10亿元。
2.政府主导性产业转型阻滞:无锡新型产业集群
无锡企业以民营为支柱的产业,无锡的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在规模以上总产值中常年低于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改革开放之初支撑无锡经济发展的主要是集体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改制为民营企业,无锡也因此成为民营经济的代表性城市,无锡产业集群主要是缫丝、棉纺、电器、化工等传统工业,2011年无锡民营经济增加值4379亿元,占当年度GDP的64%。
2011年之后,无锡政府主导尝试转型,“腾笼换鸟”,驱赶传统工业,开始追求并没有多少基础的高新科技,这种转型给无锡产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无锡为了大力扶持太阳能光伏、微电子、物联网等所谓高科技产业,把传统纺织、化工、电器企业以及其它小型民营企业以污染为名直接关停,收回厂房用地,以各种优惠政策担保帮这些企业贷款,近乎是把地无偿的供给这些高科技概念企业。这种情况下无锡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两年下来还减低了10亿元,工业企业的利润降幅高达25%。成为政府粗暴干预经济典型反面教材。
3.政府服务性产业集群:徐州光伏
徐州,作为依托煤炭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集群转型必不可少。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认准了光伏产业,“腾笼换鸟”,入住园区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签订协议到民宅、荒地清表,中能硅业项目仅用两个月便进入建设阶段。而在建设阶段,徐州采取针对性举措,提供全方位服务,“快”字当头推动中能硅业项目加快建设。从一期工程开工到四期工程竣工,中能硅业形成占地2000多亩的产业基地仅用5年。在这5年中,中能硅业项目每一期工程,都有新的技术在支撑,绝不是单纯的产能扩大,现今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厂。
4.区域创新产业集群一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园区初期阶段大多从事来料加工业务。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科技载体国际科技园破土动工。苏州工业园区选择了开辟自主创新这条艰难又充满变数的“窄门”和“小路”。从工业项目招商到科技项目招商,园区用了3 年就实现了科技项目总数超过外资项目。金融危机对工业园区不仅是难关,更是挑战,利用危机扩大竞争优势,通过“弯道超越”把对手远远甩到后面。园区对危机之后的产业规划进行了重新调整,重点发展纳米光电子、生物医药以及融合通信产业,2014年,科技园区万人发明专利达这57件。共有55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科技园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到2012年,园区已有78%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四、结论与启示
江苏城市产业集群在启始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达国家掌控着产业价值链的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而产业集群采用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的加工装配和制造环节。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虚拟经济的兴起、企业融资的困难、汇率的波动,产业集群进入扩张期和转型期(收敛期),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内的国内价值链将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同时依靠创新与技术进步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与配置。政府在全周期中宏观把握方向,提供服务,政府应该是转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制度设计者和关注关键性共性技术突破,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创新行为和单个企业创新。政府主要提供创新发展中心、公共实验室等共性服务支撑体系,而不是直接提供企业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孙亚南. 简单扎堆、技术嵌入到产业集群——江苏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2,09:150-156.
[2]史忠良,何维达等.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徐敏燕. 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综述[J]. 北方经贸,2013,04:14-16.
[4]刘志彪,陆国庆.产业调整壁垒及其克服途径[J].经济评论,2001(1):5-8.
作者简介:
何力(1966—),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安全、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