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2016-05-30 16:07陈红岩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魔王舒伯特

陈红岩

摘 要: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其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600多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歌曲,从此揭开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新篇章,因此被人们美誉为“歌曲之王”。本文从其代表性的两首艺术歌曲《野玫瑰》和《魔王》入手,通过对作品和声、曲式、织体等创作技法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野玫瑰》;创作特征

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从小就随父亲和兄长学习钢琴、小提琴。于1814年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谱曲,完成了第一部歌曲杰作。并在1815年创作了《野玫瑰》和《魔王》。正是这两首艺术歌曲确立了他早期音乐创作的历史地位。

一、两首歌曲的曲式结构

“音乐作品的合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便称为曲式。曲式由每首作品的内容所决定,并努力与内容取得统一”。[1]曲式结构通常是由作品的内容来决定的,对于一首艺术歌曲而言更是如此。

(一)《野玫瑰》曲式结构

《野玫瑰》用分节歌形式写成,舒伯特把三节民歌体的诗谱写成一首民歌风格的分节歌,每节歌词唱同一曲调,全曲共48个小节,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由4+4+4+4的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中,第1小节和第2小节的和声基本上都是在I级和弦上进行,第3小节由两个属七和弦构成,然而低音位置却出现了由导音到下属音的增四度音程进行,随后利用与I级和弦的共同音转到第4小节。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相似。第三乐句的和声进行是V7 –I。第四乐句中,前两个小节是旋律的结束,在I级和弦上完满终止,后两小节则用钢琴伴奏简单的模仿了旋律进行,四个乐句之间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

例1:《野玫瑰》曲式结构

(二)《魔王》曲式结构

《魔王》作曲家根据歌词内容的需要,采用了通谱体的原则。歌曲中共有四个角色:父亲、孩子以及魔王,还有第三人称的叙事者。该曲主要是在g小调的基础上进行调式调性、和声的变化。由一个15小节的前奏以及八段乐曲组成,每段都有四句歌词。

例2:《魔王》曲式结构

第一段由叙事者演唱,讲述了故事的大致情节。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出现了前奏的主题,调性不断由g小调—c小调—F大调—降B大调转变,是父亲与孩子对话的不断转变。第三段是魔王诱惑孩子的话语,在降B大调上进行,旋律明朗轻快,更反衬出魔王的狡诈阴险。第四段,父亲与病儿再次对话,孩子的害怕惊慌,已显出他的病重,调性不断变化,尤其在左手的伴奏上,舒伯特不断运用了半音阶,突出了紧张的气氛。第五段的音乐语言表现出魔王的言语更加有诱惑性,旋律也十分温柔细腻。第六段孩子与父亲再次对话,旋律与伴奏都使用了大量的半音,病儿显然已对魔王的诱惑更加困惑、害怕。魔王的言语从诱惑转向威胁,显露出他的真实面目。第八段叙事者讲述了孩子的死亡,最后在g小调的完满终止,调性的转换、旋律的突变,表达了对病儿死亡的惋惜。

二、两首歌曲的和声

舒伯特的和声语言继承了古典作曲家的传统,在和弦结构上仍然采用三度叠置的和声结构。但在和弦、调性设置以及离调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

(一)和弦的使用

在和弦的运用中,舒伯特不仅常运用持续音和弦,还多次使用导七和弦、属九和弦与和弦外音,运用不协和音响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以及特殊的故事情景。两首作品中,经常使用导七和弦来营造紧张、不祥的气氛,如《魔王》(Op.1)第25到第27小节中,连续使用导五六和弦。在第118小节之后,连续运用属七和弦来烘托气氛。同时,舒伯特还使用属九和弦,如《魔王》第39到第41小节中,由G—B—D—F—A构成属九和弦,随后解决到主和弦,构成了临时的离调,并以震音形式演奏,营造出父亲对孩子病情的恐惧之情。

例3:《魔王》 第38-41小节

(二)调式和调性

在两首作品中,作曲家均采用西洋大小调体系。在调性转换方面,作曲家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如在《野玫瑰》的第8-10小节、22-25小节,作曲家通过反复使用重属和弦,并解决到临时的主和弦构成了临时的离调。在《魔王》中,舒伯特运用了不同的调性转换手法,通过调式的对比,突出了四个角色转换的情绪与特点。如第一段是g小调,第八段是g小调向下属方向的c小调转调,随后有离调的趋势,继而又回到g小调,讲述病儿的死亡。父亲共有三次唱句,第一次主要是在降B大调上进行,明朗的旋律,是父亲对孩子的安慰;第二次由e小调—关系大调G大调—下属音C大调,是父亲对病儿温柔的呵护;第三次是D大调—同主音小调d小调。

在调性转换上还运用运用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转换手法。第91小节中,利用a小调Ⅳ级和弦D—F—A作同和弦,#F作为G大调的Ⅴ级和弦D—#F—A,然后到Ⅰ级和弦G—B—D。

(三)织体

织体对于艺术歌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起到伴奏作用。在《野玫瑰》中,作曲家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织体形态,整首歌曲用的是半分解和弦式的织体,主要表现出较为活跃的气氛。

例4:《野玫瑰》 第1-5小节

在《魔王》中,则运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以三连音形式连续出现,仿佛是模仿急促的马蹄声。有些地方也使用半分解和弦,如第58到第62小节。半分解和弦是魔王对孩子的第一次诱惑,使旋律变得清新。而到了第89到第92小节,在右手的钢琴伴奏上,运用了a小调Ⅰ级和弦的全分解形式,描绘出欢快的情绪。

三、歌词与曲调的结合

艺术歌曲的创作,一般都是先选择具有较高艺术性的诗歌,或者是名人名作、古诗词等,而后作曲家才创作曲调。在诗作的选择上,最需要考虑的就是诗作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歌词的文学性就包括要看它的情节、叙事是否有可写性,只有有故事、有意境的诗作才会首先在歌词夺人眼球,令人期待;其次,歌词的音乐性,就是指诗作要有可唱、可读性,诗作与音乐只有相互关联,有节奏的律动,才能更好的结合,使得歌曲更加的优美,令人难忘;最后,就是歌词段式与音乐曲式结构的处理,恰当的使用曲式结构,会让歌曲更有感染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都是选用了文学作家的诗作写作而成,而且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写成,不仅歌词含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旋律也很朗朗上口、吸引人。

《野玫瑰》主要讲述一个小男孩无畏玫瑰刺手,毅然摘下荒野的一朵红玫瑰的故事情节。舒伯特运用分节歌的形式,在G大调上写作,歌曲旋律朴素简单,旋律清新流畅动人。第一节中,男孩发现玫瑰,心生欢喜。第二节中,男孩与玫瑰的“对话”,既表现出了孩童的天真,也表现了玫瑰对摘花人的无奈。第三节中,小男孩如愿摘下玫瑰,即便被刺,也满心欢喜,而红玫瑰却只能无奈。歌曲在G大调上进行,调性稳定,第二句、第三句中出现了升C音与升A音,半音化的旋律不但没有显得突兀、风格迥异,反而更突出了男孩的天真童趣,以及荒野玫瑰的劲拔美丽。而《魔王》的歌词则是采用了歌德的叙事诗,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抱着生病的孩子想请一位著名的医生治疗,但医生却无能为力,这位父亲只能抱着孩子回家,后来孩子在父亲的怀中死去。曲调的设计上,舒伯特更是根据这一悲剧性的歌词做了独具匠心的设计。[2]

四、结语

舒伯特在继承贝多芬艺术歌曲结构形式的同时,更加灵活运用曲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概括和锤炼音乐形象,使音乐更加自由舒展。不协和和弦的频繁运用使得艺术歌曲的悲情性增强,调性的多变使得各个段落的矛盾加剧,这些也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和声的一大特色。在旋律手法上,作曲家不仅运用极具歌唱性和艺术性的旋律,同时,也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再创作,从而达到迎合听众的目的。在伴奏手法上,舒伯特将钢琴伴奏提高到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位置。他的每一首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不仅仅只是为旋律伴奏、配和声,更多的是烘托气氛、营造意境,而且还是塑造音乐形象、进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这些特征正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重要体现,其对浪漫主义其他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

[2]钱仁康.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52.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魔王舒伯特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