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6-05-30 13:01:42骆玉阳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礼乐论语孔子

骆玉阳

什么是社会风气?网络上面的释义是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社会风气能够折射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状态,而在现当今的社会,宴席摆阔气讲排场的铺张浪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小悦悦”事件的冷漠等等,大家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还有“一切向钱看”的扭曲价值观让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喧嚣、躁郁、拜金、享乐的不良社会风气,模棱两可的世界观、畸形扭曲的价值观、歪七歪八的人生观在社会上俯拾皆是,充斥在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贯穿人们的言行,甚至于渗透到骨子里去。

当然,社会上有的人也有一颗美善的心,只不过他们或许挣脱不了“南京彭宇案”的阴影,也就停止了在行善道路上的脚步。

也许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思想教育课总是贯穿在学习的课表里,但是那样的体育课大多数是一种枯燥的说教,学生听到了的不过是空洞的大道理,老师传授的内容压根儿不能被学生接受和吸收,更加无法把美和善的伦理道德观植入内心深处,甚至于说,不少人会讨厌这种单调的道德输入法。而且學校里讲授的道德理论教育跟现实并不能接轨,相去甚远,受教育者只会更加抵触这样的道德教育,甚至认为虚伪,更有甚者形成虚伪的人格。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不仅如此,其实孔子还热爱音乐,会唱歌并擅长乐器,从“子击磬于卫”、“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可以看出孔子可以演奏乐器,如鼓瑟、鼓琴、击磬,在《论语》里面有关“乐”提纲挈领、独特、精辟的见解和极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可以说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说在音乐美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不仅是旋律优美的艺术,而且还蕴含思想性和哲学性的丰富价值。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养成气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八佾篇》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里仁》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为美”等等散布在《论语》当中有关“仁”“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的礼乐着重于阐发礼乐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即用仁学充实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在个人的修养中,,音乐教化人的巨大功能功不可没。故“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成教化,助人伦”的目标,弦歌诗乐不仅是孔子寓教于乐的方式,也是他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内容。

《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以“过犹不及”为原则,是孔子重要的哲学观点,最高的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无不及。主张做事情不过激,要求适中,“不偏不倚”。“中和之美”表明在艺术创作中避免片面和极端,达到恰当而不“过”,中和之美对人们生活的宝贵价值。《论语·八佾篇》中关于《关雎》,孔子是这样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音乐方面的”中和”之美,不单单是对音乐本体的审美意识,与伦理、政治、人生实践也有联系,乐与政通,可以调和人伦关系。孔子充分肯定了个体的心理欲求,更强调满足心理欲求在伦理道德之内,认为个体的感性情感须同社会行为规范原则达到统一。在音乐中的艺术功能里发掘出社会功能,比如在天地万物中发现“和”的意义,修生养性,修身正己,实现和谐社会的意义。

在《论语·雍也篇》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看出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文质皆美。在《论语·八佾篇》中提高孔子在齐国听闻《韶》的乐章,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韶》乐已经达到“美善合一”的极致,对《韶》的评价极高,却谓《武》“未尽善”原因主要是武王伐纣,是用武力解决问题,是有悖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其实声韵和谐,只是音乐的形式之美,而韶、武在艺术形式上都是美的。在《论语·阳货》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说明孔子对于礼乐德的见解,认为礼乐不能只注重其外在的形式,而应更注重其内容。应该用尽善尽美的和谐优雅音乐,养成平和从容的性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为“成于乐”的应有的意义。孔子虽欣赏《韶》、《武》在艺术形式上这种美,但是他更注重音乐情调的内容,他认为好的音乐不应仅仅具有的艺术美,还要有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道德美,而《武》与儒家理想的仁政和德治尚有距离,无伤大雅,却未尽善,体现出儒家主张的基本特征孔子艺术“美善”统一,相生相伴,可以说,孔子的全部艺术观点是建立在“美善”基础之上的。“美”与“善”仍然是现代社会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的两个主要标尺。

孔子欣赏完《韶》乐章,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更唤起他心中“凤凰鸣于岐山”的礼乐治世的淑世理想,原来孔子的“诗教”,早就把“艺”和“道”,艺术与生活,艺术和人生各种严肃的课题联系起来。《论语·述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明“道”“艺”二者并肩齐行,相辅相成,没有偏废,艺术的创作背景是哲学思想,哲学和艺术这样一个密切的关系,要求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首先应该有“道”的自觉性,诗人庞德说过:“艺术是把真理用美的语言说出来的”,没有“道”的自觉性,虚妄放大了自己创作的所谓的艺术,艺术本应该承载的重量则毫无体现,看似是对现实社会突出的种种矛盾、种种命题的关注,实则不过是假针砭时弊之名博得社会关注认同,为自己赢得社會声名。在这样一个喧嚣躁郁的时代,社会物化人类异化太深太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似乎人类徜徉在物质文明带来的盈盈财富中迷失了自我,把精神文明的塑造早已抛之脑后。

孔子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开创了奠定中国2000年的封建文化统治,具有深刻文化价值的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对中国人方方面面的影响和陶冶下,成为中国人的根柢,在艺术方面,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书法以及舞蹈等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所贯穿和渗透,具有极大的指示作用和丰富的价值。我们身处一个物欲横流、喧嚣躁郁、“巧言令色”的时代,社会物化人类异化太深太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似乎人类徜徉在物质文明带来的盈盈财富中迷失了自我,把精神文明的塑造早已抛之脑后。越是身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个人就应该克服制约欲望的困难,走出物欲困境,修身正己,使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能够望其项背。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只是重视音乐的艺术形式的美,还追求音乐对人的道德建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所产生的种种经典艺术和其他伟大的文明成果,而对这些艺术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又能在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提高人格修养,和谐统一,内外兼修,应该毕生追求的目标。在儒家看来,艺术中的“诗”“乐”等是“仁学”的组成部分,不只是一种独特的愉悦享受和满足感,其真正价值在于引导个体的健康发展,给人以种种哲学启示。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家美学构筑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上起了重大的作用。“仁义礼智信”是庄严之事,有此庄严,生命才有重量,所谓“智者利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创作中,《论语》都在各个领域有其宝贵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都应该接触传统和经典艺术以及伟大的文明,提高艺术的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具有相当程度的发扬传统艺术精神的自觉。

猜你喜欢
礼乐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论语·为政第二》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