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文,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以通讯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登山队员们勇于探险的英雄气魄。下面,我们以文中的具体语句为例,揣摩本文语言的特色。
一、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这体现在用词的精练上。通读全文,其中既有精练形象的动词,也有用笔凝练的虚词,亦有突出要义的数量词。
例1: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解读:在描写手的动作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拿、握、搬、抬”等词,文中的“插”却变换了手的常规功能,成了爬山的机械工具,可见岩壁的光滑与刘连满攀登的不易。用脚尖“蹬”则显示出岩壁的垂直之态,脚掌的悬空、攀岩的艰险则通过“插”“蹬”这两个精练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第二台阶”的艰难场面,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例2: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解读:一个“才”字,一个“共”字,这两个虚词的使用,既表现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而忘记了一切,又说明了他们花费的时间之长,但进度并不快的情状,强有力地说明了登山队员们攀登的艰难程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3: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解读:“一分一秒”突出表现了时间的精确。可见,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时间对生存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
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逻辑性,从而达到了语言表述准确的目的。
例4: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解读:选段中,“但是”一转,前后紧连,突出表现了刘连满的坚强毅力和甘于为队友奉献的精神。“先”“然后”“也”等连词的使用,读来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表述严密,表意准确。
二、语言的生动性
作者在行文中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并带有一定的语调、语气,强有力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使人在极度紧张之余,领略到高山的美景和登山者非凡的气魄。
例5: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他头昏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解读:这部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中饱含着作者对屈银华的敬意。“两腿千斤重”极写了其无力的状态,让人不禁为他担心;“咬着牙坚持前进”又给人以信心、鼓舞,令读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例6: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
解读:这部分既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中,心理描写见证了人物内心的强大;反复修辞的运用,则造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气势,突出了活着的重要性。
【即学即用】
1.品味下列语句中的黑体部分。
(1)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张晓风《不识》)
(2)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田洪波《镜子》)
2.仿写练习。
(1)他头昏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2)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
3.请你结合文中讲到的两点内容,按要求进行表述。
(1)描写某个劳动场面中的典型动作。(至少有三个动词)
(2)表述一件事或某种现象,语意要连贯。(至少有两个关联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