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强
小学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生活与课堂联系在一起,将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難度,促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促使数学课堂鲜活生动起来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有效提升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其教授的小学生在心智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无论在情境设计方面,还是在具体问题的设计上,都必须要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尽可能选择更加直观的生活内容则非常重要。比如在执教二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他们亲自感受下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学校花坛形状、课桌桌面形状等,让他们逐步在脑海中形成平行四边形基本形象,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圆的认识》教学时,应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一个圆形影像,同时结合周围存在的圆形事物开展相应教学活动,这样做符合年龄特点,收效很好。
2.必须符合客观生活规律
数学学科的根本在于服务日常生活,其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基本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已经有所积累,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设计时,如果不符合基本的生活规律,那么必然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比如教学《百位数的认识和应用》时,老师设计一个场景即教室,而我们一般的教室所能够容纳的学生数一般无法达到百位数,因此这样的场景设计肯定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那么学生的思维比较模糊,缺乏形象的认知,人为导致课堂效果低下。
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合理地创设生活情境
虽然说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受到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认知、心理等方面还很不成熟,抽象信息的刺激往往引发强烈的疑问,学生失去对新知的兴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课标则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课堂教学务实有效。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平均数》时,可以预先准备一包糖果,并将这一包糖果分配给周围的5个同学,要求每个人所分得的糖果数必须要一致,最终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名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场景来了解平均数概念,直观形象。
2.善于将抽象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抽象化、客观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数学问题无法在头脑中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将抽象化的问题进行生活化,将问题重新返回生活中去,利用生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比如说在解答“34+98”这样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超市找零的情境,向学生描述如果身边只有一百块钱,那么在付出98块钱之后应该找零2元,最终将问题变成“34+100—2”,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凑零为整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提炼问题
数学教师不仅要能够灵活地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同时还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现实问题,将教学提问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比如说教师在给低年级同学讲解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商店购物的情景,并投影出示几种商品和单价,随后让学生任意选择购买并说出具体付费,计算出应当找回的钱数,老师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相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会妙趣横生,课堂气氛也会活跃生动。
4.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不管是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还是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是促进其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化课堂并不代表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知识,也不能决定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生活化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亮点”,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便是不足的地方教师也应用鼓励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心,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关键。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深入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并感受到数学学科所带来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合理地创设情境,善于将抽象问题进行生活化,扎根生活中发掘提炼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进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成为数学小天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赵家乡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