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作。
2、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更喜爱游山还是更喜欢玩水呢(请部分同学起来说一说以引起兴趣)?在我们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一个地方,春秋时候的孔子去过后说登上它能让人“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去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赞美,同时还表达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今天,就让我们寻着古人留下的诗文字迹去拜访一下这让人振奋又让人向往的地方。
(引出课题《望岳》ppt显示)
二、作家作品、背景介绍(屏幕显示ppt)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中期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作品简介: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该诗吟咏的是东岳泰山,诗作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慷慨激昂。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诗风与后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所不同,有浪漫主义的影子。
★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师:泰山那块石碑上到底刻下了怎样的诗篇?就让我们一睹为快吧!ppt显示诗作)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感知理解
1、读一读
①老师朗读或放朗诵音频。
(同时,让同学们标记出生僻字音、划分停顿、注意节奏,请同学自由说说听出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字音、停顿等。如“夫”、“了”的读音;说说停顿规律等。)
②学生自读两遍。
(让同学自由朗读两遍,自我感知音韵节奏。)
③请同学单读,读后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
(点评可涉及:声音是否响亮、吐字是否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④全班齐读两遍。
(力求读出诗的韵味与诗人的热情与气概)
2、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
程序:分配小组任务→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各小组依次推荐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同学们评一评各组的可取借鉴及不足之处(教师要不时引导、弥补)
(1)一组讨论①②句诗,讲讲首联内容、情感。
(2)二组讨论③④句诗,讲讲颔联内容、情感。
(3)三组讨论⑤⑥句诗,讲讲颈联内容、情感。
(4)四组讨论⑦⑧句诗,讲讲尾联内容、情感。
(同学们在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时,教师巡回于小组间,参与、聆听、启发与点拨。)
四、探究深化
(小组再次合作探讨)
1、诗人登上泰山了吗?
2、说一说自己对“钟”、“割”的理解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妙处。
3、诗人为什么在最后说自己要登上泰山顶?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請各小组代表分别说一说讨论结果;教师做一定引导)
明确1: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顶。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就说明他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这就表明他没有登上泰山顶,但决心去登。
明确2:“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
明确3: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感叹之情。(教师过渡: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了诗作的内容,在讨论中体会了诗人的情感。现在让我们比一比谁最先熟读成诵。)
五、巩固强化
自由读一读、背一背。(给同学们一定时间,通过当堂强化记忆,让会背的一些同学展示并介绍背诵的方法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作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学习一种不畏困难,永登高峰的精神。祝愿同学们有一天也能体会到付出之后获得成功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慰!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熟背并默写《望岳》。
2、画一画。你最喜欢哪句诗?展开你对泰山的想象,并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泰山。要求:下一次语文课带自创绘画到课堂,配合《望岳》中的相关诗句,解说泰山美景。
目的:将诗入画,画中有诗,在陶冶同学们情操的同时,既激发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范艳玲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龙华中学 6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