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研究

2016-05-30 05:51石苇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表现

石苇

摘要:声乐表演是区别于乐器表演,以歌声或嗓音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声乐演唱这项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声乐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审美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最终效果。本文结合声乐表演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的原则,就如何在声乐表演中体现并应用审美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   艺术表现

在当今艺术表演形式中,声乐表演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演唱者利用自己对歌唱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进行融合,通过二度创作将演唱传达给听众,使观众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而演唱者自身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体现,这样才能使作品震撼人心,形成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声乐艺术的表演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在艺术表演中了解审美体现,表现出更为动人的声音作品。本文就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的作用分析

(一)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意蕴更丰满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备非常丰富的艺术内容,这种艺术内容被我们称之为“美”。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过程中,因为声乐表演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以及欣赏者的审美水平差异,使得声乐表演当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很难完整、全面的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审美功能的体现,来让声乐表演艺术当中的艺术美感表达更为丰满,这种审美体现不仅能够给予声乐表演者科学的审美表现指导,同时还可以让观众更为恰当的选择审美角度来对声乐表演艺术予以欣赏,从而将声乐表演的意蕴更为丰满的表达出来,提高观众对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表达的认知和认可。

(二)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特色更鲜明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据所表演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声乐表演的特色。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性声乐表演越来越多,并逐渐呈现出大众化表现状态,这让最为质朴、传统的声乐表演逐渐丧失了自身地位,也失去了其价值及特征,这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将审美在声乐表演中得以体现,能够实现对声乐表现形式、表达内容以及所传达审美情趣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辅助传统声乐表演形式的发展,并将其更为特征化、特点化,这可以让观众在进行声乐表演欣赏时,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欣赏声乐表演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效果更突出

在当前的声乐表演发展模式下,观众对声乐表演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声乐表演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这对声乐表演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审美体现作为表达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艺术的一种途径,其能够通过在声乐表演当中的有效表达,来让观众更为清晰、容易的理解声乐表演内容,掌握声乐表演当中的特征,从而更好的接受声乐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声乐表演效果的突出化,为声乐表演的受众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二、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原则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要提升审美体现,就要在尊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一原则也可以称为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创造性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表演者,在对原作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原作的客观真实性,即保留原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要求声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内涵、艺术风格等因素有全面把握,保证作品的客观真实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机械地对原作进行再现,没有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那么声乐表演艺术将难以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也没有审美体现。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能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将感情与原作融合,实现作品的升华,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提升审美表現。

(二)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原则

声乐技巧与情感投入是声乐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那些经典的声乐表演艺术可以发现,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都具有非常扎实的声乐技巧,在演唱中能够正确处理各项要素,将作品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但是,仅仅具有声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杰出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无不是在声乐表演中投入了大量自身情感,充分挖掘了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通过声乐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完美表达,形成良好的审美体现。有人将声乐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形象地比作人的骨骼与灵魂,如果声乐表演艺术失去了灵魂,那么审美体现自然大打折扣,难以让声乐作品具有感染力,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要能够正确把握作品情感,处理好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将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原则

不同的声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都是历史及时代发展下的产物,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会使声乐作品出现不同的流派,每一历史时期或每一流派的声乐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主张,因此也可以说,任何声乐作品都具有历史性。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尊重这些作品的历史感觉,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现代的审美需求,要将声乐作品的历史性和现代性进行有机结合,在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恰当融入现代元素,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表演出来的声乐作品兼具历史风貌和现代元素,也满足更多听众的审美要求。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现分析和应用

(一)培养演唱者的音乐感觉

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演唱者能否通过声乐表演准确地传达出声乐的审美内容,因此也可说,音乐审美感觉对于声乐表演艺术非常重要。为此,声乐演唱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演唱的感染性,准确地将作品感觉传达出来;另一方面,演唱者要加强演唱技巧的练习,为提升音乐感觉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声乐演唱者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多多倾听一些经典的声乐演唱,广泛涉及不同音乐风格与内容,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感觉。

(二)注重演唱者自身声音的感染力

由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得知,声音是演唱者进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听众获得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与审美体验,也是要通过声乐演唱者的声音来实现的,因此,演唱者需注重自身声音的感染力。一方面,声音条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对自身声音有明确的认知,在声音演唱中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声音受后天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影响,因此声乐演唱者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舞台表演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声音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使听众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表现。

(三)演唱者要注重演唱情感的投入

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声乐表演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声乐演唱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没有投入真情实感,那么演唱的最终效果自然也无法打动观众,缺少审美体现。为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拿捏好作品中的情感,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演唱者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

(四)做好声乐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当演唱者进行声乐艺术表演前,为提高审美体现,需要以高标准的审美思想来对自己进行指导,在舞台表演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多角度的理解自己表演的作品,然后加入自身的个性化创作。首先,要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里所提到的背景应包括作品时代、作品作者、作家的创作习惯个性特点等多个要素,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后,才能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也有所依据。例如:在歌剧《魔笛》中所宣扬的博爱实际上就是共济会的主张。其次,要对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将其作为自己二度创作和审美体现的重要依据。最后,要注意突出歌唱艺术形象几个比较典型的艺术特征,包括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独创性特征和美感特征,让演唱者的表演与声乐艺术形象实现完美结合。

(五)注意表演过程中的技巧和演唱方法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情、字是最具审美体现的三个内容。曾有一位音乐家说过,声乐表演不光要有美丽的声音,还要有表情。这需要声乐演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将声乐表演技巧与动作完美结合,实现声情并茂,增加声乐表演的内涵和审美艺术效果。首先,要全面掌握声乐演唱中技巧和唱法的相关要素,包括声乐作品旋律、力度、音色、速度等诸多要素;其次,演唱者要根据演唱作品的旋律特點,控制好声音、呼吸的连贯程度;最后,要将音色与艺术表达技巧相结合,通过语言传达声音中的审美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艺术的关键就是要打动人心,通过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可以让演唱者在实际的声乐艺术表演中,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从而加深对演唱作品的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作为一名声乐艺术表演者或学习者,应该提高对审美体现的重视程度,遵循审美体现原则,加强自身艺术表现力,从而将声乐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提升声音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2]肖英群.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

[3]王夏.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美学之气[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

[4]井艳红.声乐表演中审美体现的原则分析[J].黄河之声,2012,(04).

[5]胡晓.声情并茂:传统声乐表演理论对声、情关系的阐述[J].艺术探索,2014,(02).

猜你喜欢
声乐表演艺术表现
谈声乐表演艺术中情感表达与技巧运用的完美结合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声乐表演前的案前准备工作研究
应用型背景下音乐专业声乐表演中表现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