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研究课题时,结合了文献资料和田野调差,梳理并研究了四川地区民俗体育舞蹈中的主要内容、形式及传承方式,从而得出四川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传承舞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四川地区民间传统舞蹈通过文字和图像,传承了舞蹈的动态形式,并基于此基础,将四川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策略和措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四川 民间传统舞蹈 文化传承
民俗体育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造的,使民众得以传承和使用,并体现在人们的的日常生活和祭祀中,具有传布性、非官方性、集体性和模式性等特征,不仅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是一种人们真实情况的体现,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状况和生活水平,和当时人们的人文风情、经济水平和祭祀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我国民俗舞蹈在不断研究过程中,民俗体育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从体育视角研究我国民俗地区的舞蹈不是很多见。所以,文章主要从体育角度研究四川地区民间传统舞蹈的主导内容、形式、传承方式,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地区体育文化,同时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体育文化特征下的四川民间传统舞蹈
谈到舞蹈,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到舞台上伴歌伴舞的舞蹈艺术,而本文提出的传统舞蹈为什么会是体育舞蹈呢?这就要谈起舞蹈的根源。原始社会的人类要通过肢体活动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心情。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发现一些本能的技体活动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从而组织了这些奇妙的活动,产生有规律的运动,古籍中解释为“舞”。古代文献这样记载帝尧时期,有一个叫明氏的人在观察生活实践时,通过自身整合形成了适合活动肢体的健身操,被称之为“守肖肿舞”。这些舞蹈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理需要。这些生成的舞蹈,无论是作用,还是形式与今天所定义的体育活动有相似之处,在我国古代娱乐性体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民间祭祀之时,丰收之后,农闲之余,舞蹈都是一种主要的形式。我国古代不存在“体育”一词,许多体育活动都被称之为“舞”,如剑舞绳伎舞、赚鞠舞、等一些健身或技巧游戏都被称之为“舞”。后来经过发展,部分舞蹈逐渐呈现一种舞台化与职业化和方向态势,并发展形成了用于观赏的舞台艺术。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舞蹈形式娱乐身心,这种活动至今仍然存在,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民间舞蹈形成于民间,同时也流行于民间。这种舞蹈是自创、自演和表现的舞蹈,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劳动人们的精神面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先民的民族风格。民间舞蹈以古代舞为载体内容。古代四川地区具有“天府之国”的称呼,集山川文化于一身,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早期殷商的文字记载就有四川地区舞蹈。到了西周时期,这种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时期的《巴渝舞》已经生成。唐宋年间普遍出现了舞狮、舞龙和祭祀舞蹈,在一些大的节日和盛会中还会出现这种舞蹈。
二、四川民间传统舞蹈的类型
(一)自娱舞蹈
自娱性舞蹈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种舞蹈方式,其主要是为了娱乐人们的身心。社会发展使自娱性舞蹈不断调整其表现形式,其形式不再是传统的民族舞蹈,转而呈现多元化舞蹈风格发展。自娱舞蹈的表现形式没有参与人数的限制。自娱舞蹈表现形式是包容的和开放的,是一种不受人数限制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坚持简单性原则。如广场上出现的自娱性舞蹈,整体特点是简单易学。自娱舞蹈的表现形式限定参与人数。因为自娱舞蹈限定了参与人数,究其原因,场地是其中原因之一。因为场地没有广场、公园大。其表现形式多适用在歌舞厅、健身房和舞蹈教室等地方。针对歌舞厅的舞蹈形式,有交谊舞和夜店舞。健身房和舞蹈教室设置的舞蹈课程使用多种舞蹈风格,如街舞、国际标准舞风格舞和民族舞等。为了健身,许多人去跳舞,此外,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舞蹈的喜爱。自娱性舞蹈在当今社会传播中中的表现性是多样的,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自语舞蹈可认为是限定参与人数的表现形式,看起来像是专业化路线,然而这种形式仅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与专业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让民众知晓这种舞蹈的风格特征。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娱性舞蹈的受欢迎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游戏舞蹈
游戏舞蹈借助游戏性表达舞蹈的娱人性和自娱性,和自娱舞蹈一样,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游戏舞蹈是人们提炼了日常生活中的军事作战、生产劳动等活动,是一种舞蹈的提炼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種舞蹈的表演性更加强烈,不仅具有自娱的作用,此外还具有娱人的作用。基于舞蹈性质的不同,舞蹈有两种形式的划分:模拟性舞蹈和游艺性舞蹈。模拟劳动舞蹈多是模拟生产劳动,通过歌舞的表现形式将生活和生产的性质再现出来,如:纳西族的《凯泽多几》、彝族的《介子舞》和《插秧舞》等。游艺性舞蹈利用游艺性的舞蹈实现自娱或者是娱人的目的,多是通过假定情形下的游戏特征或者是玩耍道具,体现了再造情景或者是展现技艺的性质。此外,这种舞蹈还可以模拟军事演变中的舞蹈,如:羌族的《哈日》,藏族的《神兵》《卡斯达温》,彝族的《公鸡打架舞》《铁叉舞》和《火蝇舞》等。
(三)礼俗舞蹈
礼俗舞主要用于婚丧嫁娶。我国西南地区的兄弟舞蹈中盛行歌舞、节日活动和风俗,是男女双方沟通的桥梁和媒介,所以体现了较强的社交功能,得到了男女青年的普遍喜爱。这类舞蹈统称为婚事舞蹈,包含了定情时唱的舞蹈、恋爱阶段唱的舞蹈和婚礼上唱的舞蹈,如:羌族的《沙朗》、土家族的《采戏》、苗族的《婚礼舞》等。丧葬舞的主要形式有丧葬前的娱尸舞和丧葬后的祭祀舞,这种舞蹈体现在具体的丧事举行活动中。丧葬舞的娱乐对象是尸体,实际娱乐的对象却是死者的灵魂或者是死者的家属,再将死者灵魂娱乐的基础上,也将生者的内心情感宣泄出来,感受到尽情娱乐过后带来的快乐。四川地区的民众比较重视丧葬活动,如今形成的丧葬舞蹈形式已经比较成熟,遵循了约定俗称的表演规则,具有丰富的数量,如:土家族的《打绕棺》、纳西族的《刀舞》、羌族的《盔甲舞》、彝族的《蝶维兹》、壮族的《破地狱》等。
(四)祭祀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在多民族民间舞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其他民族比起来,汉族民间舞蹈具有风格多样化、范围广、类型多特点,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祭祀舞蹈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研究价值。民间舞蹈传承了傩文化。傩是一种原始祭礼,体现了神秘性和古老性,多分布在贵州、四川和江西等地,由演员充当傩神,为当地人民驱逐鬼神和文艺,需要佩戴柳木面具,具有较大的身体摆动幅度,体现了浓厚的原始舞蹈特色,受到汉族人们的普遍喜爱,同时出现了“十二神舞”和“方相舞”。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同时,也丰富与更新了文化,改变了传统的傩,转而呈现幽默性与娱乐性的特点,强调表达娱乐成分。祭祀舞蹈传承了土地祭祀文化。民间祭祀中的土地祭祀看到最多的当属社火,也叫做是社祀,传统了社会遗风。远古时代的人们膜拜图腾,这发生在祭祀的初期,因为远古时代人们有着低下的思维能力,且生产力有限,相信存在神灵,相信神灵主宰自然界,于是开始了传播祭祀文化,直到今天,祭祀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体现在当地大规模的、重大的节日民族祭奠活动,同时辅助了汉族民间舞,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文化的氛围。祭祀寄托了人们的希望与祈求,表露了人们的期望,将希望寄托在所信奉的对象或者是神灵身上,使当地民众产生归属感,从而也体现了文化韵味。我们是新一代的青年人,具有现代化视角,需要吸收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民间舞蹈的同时,尊重祭祀文化,更好地传承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
三、四川民间舞蹈的传承形式
和所有其它的舞蹈一样,多数的民间舞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极强的生命力存续下去,其中一种主要的原因就是传承,能够实现代际间的传承和承接。我们要做好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实质就是要做好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形式主要有两种: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
(一)言传身教式的动态传承形式
民间舞蹈将身体作为中介,通过亲身传授和语言教育,传承了由上一辈舞蹈表演者传承下来的技巧、技能和技艺,身教方法看重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言传身教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舞蹈文化传承方式,被传承者在长者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形成了对民间傳统舞蹈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才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有了可能。
(二)媒介式的静态传承形式
传承形式汇总有一种是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对保存、传播和发展四川民族舞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文物类:主要包括各种出土的文物,像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水路攻占铜纹壶与广汉三角出土的青铜祭坛等;各地出土的木雕、舞蹈陶俑和石刻、画像等,此外还有明代流传的的茂县羌族鼓舞图、绵竹木板年画上的舞蹈图等;2.文字类:涵盖了各种史志,如:《竹枝词》《二十五史》和《山海关、海内经》等,这些都是有关四川民舞舞蹈中有关文字的记载;各种论述,如:《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中华舞蹈志·四川志》等,同时还包含有各种舞蹈理论、评论和研究等;3.音像类:如四川民间舞蹈中的比赛、表演和舞蹈晚会等。
(三)传承人传承
这类传承多是民旅舞舞艺人、民族民间能手,尤其是祭祀舞蹈中的巫师,如芜族的释比与如彝族的毕摩等,有目的对年轻一代的舞蹈者开展师承教育。此外,艺术院校和民族院校一些系、科、班就其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得以保存,除了教员教授外,此外如有组织地专门要求民族老艺人传授族内年轻舞蹈者民族舞蹈。这些祭祀舞蹈中的巫师、民族民间艺人、民族民族舞能手成为民族舞蹈的传承者,他们不仅是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者,而且也是发展者,对民间舞蹈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群众直接传承
全部的舞蹈表演者都受到了本地区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并慢慢形成了对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与品位的掌握,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所有的民族成员从出生那一天,就受到了特定的自然与衬会环境的陶冶,从小接受了民族舞蹈的感染,并且不断掌握高超的技艺,通过不断变化,在千百年的民族舞蹈形式演变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四、结语
四川民族舞蹈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四川地区人们群众的风俗民情,如婚丧习俗、节庆娱乐和民族特征。四川地区的社会交往功能十分丰富,集娱乐、休闲和健身与一体,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群体凝聚力,为社会注入了活力,是社会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四川地区近些年的发展,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当地和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这方面的舞蹈品种有锅庄舞、巴塘弦子舞与羊皮鼓舞等,并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促进了四川民族舞蹈的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最大限度的保留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和民族个性。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在向前迈进的同时,四川地区传统舞蹈文化理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考虑到四川地区民族舞蹈的属性特征,提高民族舞蹈素质,促进民族舞蹈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为民族舞动的健身运动提供平台,融入传统和现代等手段,促进四川地区民族舞蹈朝向更加健全地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罗雪.浅析自娱性舞蹈在当今社会传播中的表现性意义[J].大众文艺,2014,(01).
[2]刘小琼.湘西土家族祭祀舞蹈的发展现状及文化价值探究[J].金田,2013,(07).
[3]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4]梁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4,(03).
作者简介:李韵葳,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