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开谏言渠道,他将大臣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得淋淋尽致,创下贞观盛世。贞观之治不仅是封建社会中华文明政治实践前所未有的最高峰,国家政治相对高效、廉洁、清明,具有良好的信誉和执行力,更是将中华文明核心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唐太宗 纳谏 民主
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因而在封建帝王中,能够虚怀若谷,采纳下属意见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也就造成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盛世少之又少。贞观时期,太宗外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谏臣,内有文德长孙皇后、贤妃徐氏等贤妻,元代戈直曾经评价太宗纳谏之德,绝冠古今。魏征在上《太宗十思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臣闻君为元首,臣使股肱,契同齐心,合而成体”,然后才可“天下致治”,在文章的最后,魏征特意提到“宏茲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纵观封建帝王,有如太宗知遇魏征,以国家民族事业、情感、理想如一,自始至终,相依相存,光彩夺目,光照古今,是为典范中的佼佼者。
一、思亡隋之过,谋大唐之虑
唐太宗认为“炀帝岂不以天下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分析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隋炀帝行事不合乎明君之道,又没有臣子的直言匡谏,结果君暗臣谀,王朝倾覆。而太宗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坚持贯彻惟才是与,舍短取长的原则,不论人才出生,也不局限于心腹故旧,而是新故并用,才能保证谏言源泉,治国之骨干力量。
太宗认为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遇到君主失误的地方,臣子必须进谏,才能挽回损失,匡正社会。反之,如果君主失去了国家,成为了亡国之君,做臣子的也不能独善其家,独善其身。因此,君臣本是一体。为了能够广泛听取臣下对国君的意见,以确保治国路线和方针上的正确和顺利执行。为此,唐太宗不厌其烦地一再鼓励臣下证词直言,敢于犯天颜直谏。
所谓“义均一体”,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道或道义结成一统,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以成治道。太宗说:“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唐太宗的君道观是对君臣关系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的怯弱,不再是君主一个人治理天下,而是君臣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结成一体,共同统治百姓。可见,唐太宗的纳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应是封建统治强化的开始。
魏征是贞观朝著名的谏臣,言辞多而激烈,先后谏太宗二百余事,皆“人所不敢谏言”。其中,最典型的是“隋亡鉴戒”,他认为:“舟,君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笔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所以,“百姓欲静,而徭役不止,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他提出的谏议往往针砭时圣弊,直言不讳,甚至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太宗下不了台。当与太宗意见相左时,他据理力争毫不相让,常常使太宗大为光火。一日罢朝回宫,太宗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杀谁?对曰:“魏征,因为他‘每廷辱我。”长孙皇后退回后宫,穿上礼服再来见李世民,对李世民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使得太宗怒气全无,最终放下了杀魏征的念头。每当评到与魏征的关系时,太宗总是说:“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二十二年,为了追求帝王尊严和个人享受,太宗连续大兴土木,建筑玉华宫,重修翠微宫,还不时巡行四方,喜好声色,生活逐渐奢靡,并且好大喜功、夸耀武力,大造船舶,两次出兵高丽。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为了生存,一些百姓开始卖儿卖女。所有这些,引起一些有远见大臣的忧虑。徐惠当时虽为一个地位不高的妃嫔,写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於业泰,体逸於时安。伏惟抑意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滋重德,择后是以替前非,则鸿名与日月无穷,盛德与乾坤永大。”言辞激烈地批评太宗发动的战争危害极大,并从魏征“重谷帛”“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进步立场出发,对于战争导致的“运有尽之农工,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的灾难而感到非常痛心,大胆地指责太宗在黩武玩兵,劝谏唐太宗罢兵高丽,停修土木,与民休养生息。正因为进谏在太宗宫廷受到鼓励,长孙皇后树立了后宫谏君的榜样,才能使得徐惠得以大胆地作与妃嫔职责无涉的谏疏。徐惠的这篇疏文,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论点鲜明,给日益骄满的唐太宗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贞观末年朝廷铮谏乏人的沉闷政治空气注入了一股活力。太宗览罢疏文,虽然未能因之改变既定的对外政策,却在营建方面大有收敛。同时,对徐惠的文才大加赞赏,又以其敢于上书匡弼时政而“优赐甚厚”。
二、纳谏有方,广开言路
1.虚心求谏,师友视之。太宗常对臣下说:“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互相切磋,以成理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贞观六年,唐太宗因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等“上封事”进谏“称旨”,太宗在宫中设宴招待他们时提到“朕历观自古人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岂虑社稷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他 指出:“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子守谦恭,常怀畏惧;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尚有不足之事,谁肯犯颜谏奏?”唐太宗喜好读史,尤其是天下安定后,对史书更是卷不释手,常总结历朝历代帝王得失之经验及教训,并对自身进行反思,意识到处于政治中枢的君主有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完善自己,才能江山永固。他常言“每思臣子有谠言直谏,可以施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视之”。身为九五至尊,且才华横溢,还能谦卑的向臣子请教,可见太宗的海纳百川之心。
此外,唐太宗还将臣子的奏章贴到墙壁或屏障上,朝夕瞻仰。他对司空裴寂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卿辈用心不倦,以副怀朕也。”因此,唐初形成满朝文武谏诤之风,为贞观之治的形成抒写点睛之笔。
2.谏诤奖迁,制度保障。太宗取得封建民主政治的成功,设置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尤其是谏官和谏诤制度,这是贞观治国成功的最高控制和调节的职能机构。太宗认为“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为纳诤之本,论治之源。贞观初,太宗设立御使大夫,被称为“丞相之贰”,并召拜谏诤议大夫议政,对于犯言直谏的管理,太宗不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还会进行物质奖励和给予官职升迁。魏征因諫诤中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与朝政。王圭能直言谏诤,马上被迁黄门侍郎;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有了激励机制,贞观朝的文武百官们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纳谏成风取得了显著成效。
君主的修身养性既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靠群臣的帮助。谏诤犹如墨线,能够测量出君主的曲直,认为君主只有经过谏臣的修正才能成为明君。唐太宗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为了让子孙也能够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做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得下情得以上达。
三、纳谏见效,创盛之世
太宗的以文治国,民主谏诤,取得了重大成效。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在唐太宗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等。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 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四、以古鉴今,从谏如流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种特色为当今中国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1.以民为本,广集民智
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强拆事件、上访事件等,从某种程度上一些政府机关漠视百姓的疾苦和呼声。关注民生,就要给群众广开言路,给予他们真正的人文关怀。要求领导干部修身养德,扎深和谐与发展之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执政为民,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把群众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群众,善待群众,惟有广集民智,激活和诣与发展之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广开渠道、广纳群言,“择善而从”,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2.谏从政协,治国安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这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又有利于更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在2016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人民政协要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利用人才集聚和联系面广泛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推进协商民主,紧扣改革发展,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强化民主监督职能,在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征.太宗十思疏.
[2]吴兢.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6.
[3]贞观政要·择官.
[4]贞观政要·求谏.
[5]贞观政要·辨兴亡.
[6]谏太宗息兵罢役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