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梦泽
摘要:“国学”即中国之学,国学文化历经历史长河,跨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它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谁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推动着中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们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就谈谈国学人文精神的先导意义。
关键词:国学;人文精神;先导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华夏子孙引以为傲的资本。正因为这五千年,我们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处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灵魂的文化。如六艺五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这些文化是精华、是智慧、更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这些虽然历久,但却依旧弥新,对我们来说仍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一、什么是国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其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对人类保存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非常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其实也就是说: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对人的压抑;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俗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在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很多学术中,如:儒、释、道等都有体现,他们强调人、肯定人、尊重人。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变化,它也在不断变化,至今其仍有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国学人文精神的创建
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国学起源要追溯到西周时代,周天子开始在各个诸侯国设立学校。国学原指国家设立的书院、学府。不如太学、国子监等。而如今指的是属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学术文化。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在国学中这种精神现象通常隐藏于学者的字里行间以及著作中。儒家的人文精神:《周易.序挂》曰:“有天地然后又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又上下然后有礼仪有错。”在《论语.颜渊》中:“樊池问仁,子曰:‘爱人”。在道家中人文精神:《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在世间立足的根本保障。人只有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合体,同时保持虚盈的状态,就足以趋利避害,这是道家的人文精神,将人作为主体,注重人
[2]。
三、我国国学人文精神的先导意义
国学人文精神的先导意义,也即是国学中人文精神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的指引、指导的意识。在我国已经把国学投入小学教育,针对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学习。不仅如此,国学在各个年龄层甚至跨国掀起了国学热,正是因其高深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国学人文精神的先导意义
[3]。
引导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忘记过去便等于背叛自己,我国国学,经千年洗礼,经千年坚持,国学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其中思想的正确性已经经历过无数人的锻造,它的指导性意义已经毋庸置疑,高深的战略思想在其中纤毫毕现。当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灌输时,文以载道的思想和传播方式一直没有改变,文字和故事是人文思想承载的容器,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我国的历史魅力和优秀品质以及人文思想,能更好地认识过去认识自己。理解我国灿烂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引导人格塑造。在上述中已经提到人文思想对自身认识的影响了,在我们通过对国人人文思想的学习后,以人文思想为导向,对自身的人格魅力进行塑造。我国文化绚烂,儒释道均占我国人文思想的重要位置,在《周易》坤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准确的表达了人人格的塑造。仁义礼智信的学习帮助我们成为正直的人,善恶两论给我们善良的坚守和勇气,道家无为自然的思想,给我们面对困难的超然和豁达。
引导信仰追求。没有信仰的人便如漂泊的小舟,对于信仰的界定并不是指信仰宗教,在深层次来讲,宗教的信仰只是一种接近上帝的途径。在国学人文情怀的学习后,我们信仰的是“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道,是一种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准,与他人无关,只和自己的心有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社会面貌的主要体现,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引导法制、经济建设。健全的法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古语一直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在深入了解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后,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制建设都存在着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并且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不仅仅要在国际公约确认的普世价值中获取价值,更多的是从我国国学的人文精神中寻找价值,联合我国具体国情,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
四、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精神,东方的、西方的各有见解。而所谓人文精神,早在很久以前就经过无数次的探讨争论了,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虽然国学中的人文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他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活力,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祁志祥.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01:46-53.
[2] 魏丕植.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284-290.
[3] 黄光国,罗志田,丁纪,任锋,叶自成,盛洪,胡水君,黄开国,曾亦,姚中秋.范式转移与学统重建——现代学科分化背景下的儒家天命[J].天府新论,2016,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