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要】平民出身的盖茨比,数年努力之后,取得了经济上的极大成功。他从布衣到富人的转变常被认为是美国梦的代表,而他最后的死亡也被当成美国梦的破灭。本文通过对比传统的美国梦和盖茨比获取成功的途径,发现盖茨比事实上并不能代表美国梦。他否认自己的出身,又通过非法经营谋取暴利。这一列行为背离了美国梦的原则。盖茨比不是美国梦的代表,而是喧嚣时代变质美国梦的代表。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喧嚣时代
在先辈本杰明·富兰克林成功的鼓舞下,盖茨比决心提高自我,做出一番事业。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住豪宅,开好车,举办奢华的宴会。但是盖茨比并没有放纵其中,而是追求他的辛福—曾经的挚爱黛西。盖茨比出身卑微,却坚持努力追寻事业和幸福。他成功地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树立了又一个布衣变富人的例子。他的这种行为似乎是对美国梦的诠释,也使人们看到实现美国梦的希望。最后,盖茨比在追求黛西的过程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温暖旧世界”(菲茨杰拉德,1993:103)结束了,他“唯一的梦想”(菲茨杰拉德,1993:103)—幸福—也随之破碎。他最终的失败似乎也宣告着美国梦的破碎。然而,事实上,盖茨比从来都不能视为美国梦的化身。在追求成功和黛西的过程中,他否认自己的出身;他的财富也不是通过个人的辛勤劳作和高尚品德得来,而是非法经营。盖茨比扭曲了美国梦。实际上,他是喧嚣时代变质美国梦的代表。
一、美国梦
在分析盖茨比作为变质美国梦代言之前,首先需要阐释美国梦的含义。“简单而言,美国梦就是一种信念,即每一个美国人,无论其出身如何,都能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是政治方面,物质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皮尔森,1970:638)。至于实现目标的方式,克林顿总统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如果你努力工作,按规则办事,你就应该被赋予一个机会去尽可能发挥上帝所赐予你的能力”(舒德森,2004:566)。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本杰明·富兰克林为美国梦树立了完美的榜样—通过勤劳工作和品德修养实现布衣变富人的愿望。这也是青少年时期的盖茨比决心通过模仿富兰克林来创造未来的荣耀。
盖茨比一本名为《生仔卡西迪》的书记录了他的生活作息和基本决心:
起床6.00
哑铃练习和爬墙6.15-6.30
学习电学7.15-8.15
工作8.30-4.30
棒球及其他运动4.30-5.00
练习演说,仪态和如何运用5.00-6.00
学习必要的发明7.00-9.00
基本决心
不浪费时间去谢夫特家或(一个名字,字迹不清)
不再吸烟或嚼烟
每隔一天洗澡
每周读一本有用的书或杂志
每周储存五元[划掉]三美元
对父母更体贴(菲茨杰拉德110)
盖茨比的时间表和基本决心实际上是模仿富兰克林的十三种美德,即节制、寡言、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懇、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和谦虚。他学习并修改了富兰克林的美德,制作出自己的生活准则。很显然,盖茨比有很好的自律精神,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他一直都在提高自己的思想”(菲茨杰拉德110)。盖茨比与富兰克林相似的生活准则表明他受这位先辈成功的启发,从而决心向他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然而,对比他们的生活准则,不难发现盖茨比虽汲取了富兰克林的基本品质,但他不像富兰克林那样严格要求自我”(沃特金斯,1954:249)。更重要的是,盖茨比没有付出努力去实践富兰克林所要求的一些美德,如诚恳、公正、适度、贞洁和谦虚。盖茨比修改后的生活准则实际上偏离了最初获得成功的途径。他对这些美德的忽视预示着“他贪婪地不道德地获取他想要的”(菲茨杰拉德94)。他最后的成功就证明了他为求成功不择手段。埃德温·福塞尔认为这种拙劣的模仿是“作戏”,但也阐明了“菲茨杰拉德意识到盖茨比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美国社会的模式”(菲茨杰拉德297)。
二、否认出身
盖茨比为追求成功而扭曲美国梦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更改他原来的名字—詹姆斯·盖茨比。盖茨比换名的行为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他偏爱一个更有吸引力更悦耳的名字,而是他对自己出身的否定。
十七岁的盖茨比被“一种憧憬未来荣耀的本能”(菲茨杰拉德63)和“极大的野心”(64)牵引。他将自己视为“上帝之子”(63),有着不同寻常的出身。然而实际上他的父母只是生活在西部的普通农民。正如尼克所说,“他的想象从来没有真正接受他的父母”(63)。詹姆斯·盖茨比否认他贫穷的父母和他下等阶级的背景。即使变为富人,盖茨比也没有接受他的生身父母。相反他捏造自己的出身环境。“我是中西部一个富人家庭的儿子…并且在牛津学习过。因为我的先辈们都在这里接受过教育。这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42)。盖茨比总是在否认自己的身份直到“‘杰伊·盖茨比这个名字在回应汤姆的敌视时像玻璃一样破碎”(94)。
盖茨比对自己身份的否认背离了美国梦的信条—每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权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是,在喧嚣的二十年代里,这一信条不再合适。盖茨比意识到地位和阶级在个人的成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他改名字,捏造出身背景。他对黛西的追求就很好地证明了出身的差别如何阻碍他获得幸福。
为了赢得爱人的欢心,盖茨比,“一个没有过去身无分文的年轻人”(94),为了给黛西制造一种安全感,隐藏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她他们来自同样的社会阶层,从而有能力照顾她。盖茨比之所以对黛西撒谎,是因为他知道“她的幸福感和美好生活依靠金钱和财富(卡拉汗,1996:380-81)。如果盖茨比向黛西如实告知自己的情况,他很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近她,更不说得到她的芳心。这清晰地说明了阶级的不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不同。
蓋茨比对身份的否认是他对美国梦的违背。而这一背离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通过勤劳和品德实现目标的时代被凭借出身条件获得所需的喧嚣时代代替。
三、非法牟利
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背离不仅表现在他否认出身,还在他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取财富。他经济上的成功不是依靠努力和品德,而是非法交易。
盖茨比从身无分文到富家一方,似乎是树立了一个靠自己力量成功的榜样。然而,如布劳尔所说,盖茨比成功的范例是“马基雅维利式的—为获成功不择手段”(2003:52)。他在移民恶棍迈耶·沃尔夫斯海姆的帮助下聚敛财富。
托马斯·保利认为“詹姆斯·盖茨比能够用他的衬衫、聚会、牛津教育和豪宅变成杰伊·盖茨比。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看的外表和一个单纯的背景。他所缺的就是购买力,而沃尔夫斯海姆正好能帮助他”(1997:779)。一个真正的杰伊·盖茨比是盖茨比和沃尔夫斯海姆共同打造的—他们合作私卖药品和酒,盖茨比从中发横财。虽然如此,不管他多么富裕,“盖茨比,毕竟,还是一个恶棍”(布劳尔,2003:53)。他所有的财富都是通过地下交易得到的。“盖茨比不是通过辛勤的汗水成功而是借助移民恶棍的脏手”(德克尔,1994:63)。
然而,盖茨比不是唯一一个背离最初的方式去追求成功的人。布劳尔证说,“到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获取成功的途径从传统的观念—工作与品德—转变为一个对美国梦更世俗的理解—完全经济化和不负道德责任”(53)。盖茨比属于这变质美国梦的一部分。他获取财富的邪恶方式折射了喧嚣时代的堕落。
四、结语
盖茨比跟改他的出生来为将来的成功铺平道路。为追求地位和幸福,他又借助非法经营谋取暴利。他的这些行为扭曲了美国梦,背离了它的本质—无论出身如何,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通过努力工作和美德修养,去实现目标。“盖茨比不是代表美国梦而是扭曲它”(舒德森,2004:571)。但他的行为也映照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出身和地位才是人们获得成功的保证。盖茨比不是美国梦的代表,而是喧嚣时代变质美国梦的代表。
【参考文献】
[1]Brauer,Stephen.“Jay Gatsby and the Prohibition Gangster as businessman.”The F.Scott Fitzgerald Review(2003):51-71.
[2]Callahan,John F..“F.Scott Fitzgeralds Evolving American Dream:The‘Pursuit of Happinessin Gatsby,Tender Is the Night,and The Last Tycoon.”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42.3(Autumn,1996):374-395.
[3]Decker,Jeffrey Louis.“Gatsbys Pristine Dream:The Diminishment of the Self-Made Man in the Tribal Twenties.”NOVEL:A Forum on Fiction,28.1(Autumn,1994):52-71.
[4]Fitzgerald,F.Scott.TheGreatGatsbyLondon:WordsworthEditions Limited,1993.
[5]Fussell,EdwinS..“FitzgeraldsBraveNewWorld.”ELH,19.4(Dec.,1952):291-306.
[6]Pauly,Thomas H..“The Criminal as Culture.”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9.4(Winter,1997):776-785.
[7]Pearson,Roger L..“Gatsby:False Prophet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English Journal,9.5(May,1970):638-642+645.
[8]Schudson,Michael.“AmericanDreams.”AmericanLiterary History,16.3(Autumn,2004):566-573.
[9]Watkins,Floyd C..“Fitzgeralds Jay Gatz and Young Ben Franklin.”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27.2(Jun.,1954):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