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一代的代表

2016-11-23 14:48曲正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
关键词:美国梦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曲正

摘 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文学作品带来新颖的题材和文体。作为迷惘一代的两个典型代表,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真实、坦白,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故事细腻、深刻,小说里的人物纵情享乐又奋力追求着梦想,种种矛盾与痛苦都体现了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关键词:迷惘一代;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提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会想起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响》(Echoes of the Jazz Age,1931)的名句:“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繁荣的时代,一个膨胀、挥霍的时代,一个充满讽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传统信念不再受年轻人推崇,老套的价值观亦被抛在脑后。陈旧古板的道德标准受到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强力冲击,传统的意识观念和文化形态也向现代模式过渡转型,社会在发生着明显改变。人们辛苦地赚钱,同时又花更多力气消费享乐,美国人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消费社会”。汽车和电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社会转型,人们在沟通和移动方面更加自由;而严苛的禁酒令又使“自由”的界限清晰可见。美国国内的红色恐慌、三K党、外来移民、布鲁斯等社会活动共同组成二十年代的文化内战。

这一时期,一批新老作家受到时代影响,纷纷以新颖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叙事技巧另辟蹊径,创造出更具现代主义的文学题材和文学新模式。作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用犀利又深刻的文笔从各个角度、不留情地揭示爵士时代中人们的拜金主义和追求理想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冲突。迷惘一代的作家同时又擅于为故事注入自己的彷徨、期盼、失望情绪,以及这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课题——新一代美国人对于美国梦的认知。因此,经济快速膨胀下底层老百姓和上层富人同处一个社会中交织的各种矛盾,美与丑,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成为了这一时期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各路流派和思潮的涌现使得美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繁荣的多元文化期。后来,不少文学史家称之为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或“20世纪的文艺复兴”。而这段时期首先凸显的是以埃兹拉.庞德(1885-1937)为代表的意象主义诗歌,后来就是以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海明威(1899-1961)为代表的“迷惘一代”小说。

20世纪20年代初,海明威引用女作家格.斯泰因“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一批才华横溢又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这些作家有的曾在欧洲参与战争,经历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和人生大感失望,因此创作小说来描述战争的残酷,表达内心的痛苦和迷惘,海明威就是其中代表。这批人中也包括没有参与过战争却仍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精神危机深有感触,转而描写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来揭示传统的“美国梦”已化为泡影。他的人物历经跌宕起伏的逐梦路,最终梦想破灭、觉醒,饱受坎坷与痛苦,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中的悲剧英雄盖茨比。综合来看,当时作品中表现的“迷惘”,不过是作者们在时代大环境下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海明威 (1899—1961)曾几度参与战争。身为作家,他对战争的残酷深有体会。他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了很重的创伤。”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1924)是海明威以自己早年经历为素材创作的系列作品,内容涉及战争、暴力、恐怖、政治等社会问题,表现了这位年轻作者与众不同的道德取向和艺术风格。书中大多数篇目描写了主人公尼克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海明威日后创作的不少典型人物和作品都能从这部小说里找到渊源和影子。1926年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和男主人公杰克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创伤——战争使杰克下部受伤而失去性爱能力,导致二人相爱却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描写了一个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英国护士的恋爱悲剧。整个故事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情节中简练对话和真切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后期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赞扬了主人公乔顿为反法西斯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此时的海明威已摆脱了“迷惘的一代”的桎梏,较注重社会现实的描绘。但是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主张和作品还是极大影响了许多欧美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为基调的二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菲茨杰拉德天资聪颖,擅长叙事,他的语言优美流畅又不乏幽默,对宏大壮美的场景亦能描写地如诗如画。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取得成功后与富家女泽尔达结婚并旅居法国,结识了海明威等迷惘一代的作家,创作完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等多部作品。菲兹杰拉德本人具有浓郁的诗人和梦想家气质,观察社会万象细致入微。现当代小说家讲究客观描写,而他能够生动再现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和感情节奏,完全因为个人生活贴近艺术原型,可以透过亦虚亦实的悲情故事诉说爵士时代的英雄凯歌。当然,菲茨杰拉德最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深度思考,记录与创作并行,冷静地用道德标准衡量一切,用凄婉的笔调抒写战后“迷惘”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失望和悲哀。《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是“爵士时代”的生动再现,也是一个发生在菲茨杰拉德自身的美国式悲剧。

战争题材小说突出的首要品质就是军人的硬朗,海明威将人物的行动和对白处理地干净利落。这种特点因受到现代主义小说的确认和追求,所以更易获得传统批评家的赞誉。“而菲茨杰拉德小说的诗意不在于表面诗化的语言,而在于他的整个感受方式是诗歌式的,他有着卓越的诗人才会有的抽象能力,这使他的小说就算是记载个人化的生活和较窄的生活场景时,仍能让你明确地意识到这是好似一部纪实性的‘史诗”(吴建国,9)。菲茨杰拉德最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并不长,但这部小说非凡的叙事能力和情景再现却让其承载的意义远超出了文字本身的价值。后期的菲茨杰拉德迫于生计,同时兼顾长短篇小说、剧本、杂志的创作,酗酒、拖稿成为了他逃避窘迫生活的方式,这些都不断挥霍他仅剩的才华。1931年,菲茨杰拉德写下著名的《爵士时代的回响》一文,宣告了他自己命名的这个时代的终结。最终,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令人感慨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若评价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战争年代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物,那么菲茨杰拉德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又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两位作家都是出色的时代记录者和发声者,从更宽广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多元文化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论是反对战争还是批判拜金,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表,都深刻揭示了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共有的迷惘和困惑。

参考文献:

[1]Curnutt,Kirk. The Hemingway Review[J]. Pocatello: Hemingway Society.2009.

[2]毛竹生,也谈海明威小说的讽刺与象征[J]. 北京大学学报,2000(S1)5-6.

[3]吴建国, 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J].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6(01)9-10.

猜你喜欢
美国梦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