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华
四、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体验中把握思想情感、领悟主旨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管是作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在参与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不仅有生动曲折的情节,还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苦命运牵动人心,忠贞爱情感人至深。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将这首诗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排练,再挑选有代表性的小组表演。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为了布置舞台场景、把握剧情变化、揣摩人物心理、体悟人物情感、准确再现人物语言,一定会认真研讨诗歌内容,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仔细掂量戏剧语言。这个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合作探研的过程,是深入分析文本的过程,是个性化多元解读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心智与激情参与的过程,是在阅读体验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形式,带着问题编排演练,又在表演体验中解决问题,远胜于老师枯燥的讲解,远胜于学生被动地接受。
五、音乐渲染情境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选编了四首歌词:《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尽管在现代诗歌中,歌词入选语文教材,无疑是一个创举。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歌词是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有韵律美的语言,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音乐渲染情境,就是立足文本,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情感相似、或主旨相近的歌曲,在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时,借助多媒体,渲染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完成教学任务。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红楼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纷纷登场亮相。而作为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分析林黛玉时,自然要考虑三个审视角度——众人眼中的黛玉,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要将“淡抹”的林黛玉与“浓妆”的王熙凤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贾宝玉时,自然要考虑四个评价点——王夫人口中的宝玉,众人口中的宝玉,林黛玉心中的宝玉和二首《西江月》中的宝玉;自然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和似贬实褒的艺术手法。可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配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让学生听一听那优美的旋律,品一品那经典的曲词,对黛玉的超尘拔俗、自然洒脱和清丽高雅,宝玉的顽劣叛逆、蔑视世俗和卓然独立,自然能分析得深一些;对黛玉的书卷气、灵秀气和孤傲气,宝玉的英俊多情和任性率真,自然能解读得透一些。同时,曲词中反映的宝黛真情和暗示的悲剧性结局,还能唤起我们对二人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六、背景延展情境
有的文章,可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可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者与作者特定的人生际遇相关,弄清这些“背景”,是准确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背景延展情境,就是通过引入与文章创作相关的背景知识延展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降低分析理解的难度,进而准确把握文章内涵和思想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相关教学背景的引入,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也可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汇聚,必要时也可由教师在引导点拨时提供。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为什么要把包弟送到医院呢?这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那些对十年浩劫了解不多的人。关于这一点,尽管作者已经作了较多的解释:艺术家的狗的不幸遭遇,红卫兵大喊大嚷要杀小狗,有一位瑞典旧主人的包弟无人接受,隔壁的工商业者已经被抄“四旧”了,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可要深入理解将包弟送走的原无奈,特别是加深对“文革”的了解认识,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文革”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当时的处境。要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更多地了解“文革”中的人间乱象:同事反目,邻里反目,师生反目,兄弟反目,父子反目……缺少人性,缺少温情,缺少宁静的气氛,那是一个狂施淫威的时代,是一个灭绝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时代。而巴金先生也在1968年8月被监禁,9月被抄家,1970年被劳动改造……了解了这些背景,不仅有助于透过包弟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创痛和深深的歉疚、忏悔之情,也有助于认清“文革”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明白作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的美好愿望。
以上情境创设的方法,仅仅是我们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难免不挂一漏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常常不是只用某一种教学情境,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置,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有时就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如《边城》中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内容,既可采用生活再现情境的方法,又可采用图画展示情境的方法,播放赛龙舟的视频。另外,情境创设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必须服务于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是教学的核心。
★作者单位:贵州桐梓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