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转化为创新动机,成为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和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质疑问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创新及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而语文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主战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转化为创新动机,成为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和去摸索和去实践并在求知和摸索和实践中产生高兴的情感。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四、在教学中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從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
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五、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精心设计开放练习,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注重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设计创造性作业,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新,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六、在质疑问难中,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动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造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心理倾向。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经过学生质疑,教师归纳:①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②董存瑞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③董存瑞炸暗堡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针对以上3个问题边读边做记号,然后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样的质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从关键词句引入,启发质疑。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考文献
[1] 郭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30期。
[2]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7版。
[3]金感芳,《小学语文精彩教学片断赏析》,宁波出版社 , 2007年7月第1版。
[4] 峡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世纪出版社,2012年2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