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海底悲壮丰碑,重铸海洋强国梦想

2016-05-30 17:17:36晨叙
求学·素材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甲午海战丹东海域

晨叙

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战舰“致远号”巡洋舰(简称“致远舰”)。我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致远舰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打捞致远舰不仅是打捞起来一段历史,也是对历史的一次反思。回顾我国海军的发展进程,从近代到现代,逐渐发展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

发现

时间:2013年

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据此判断海底可能存在沉船。而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战场,丹东港集团迅速通知文物部门。

时间:2014年

考古人员在丹东附近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明确,故将其暂时命名为“丹东一号”。

时间:2015年8月

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打捞。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已经打捞起100多件文物。

时间:2015年9月

國家文物局打捞的瓷盘碎片拼出“致远”篆体字,这成为初步认定沉舰为致远舰的最直接证据。

时间:2015年11月4日

国家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战舰致远舰。

细节

随着一些重要文物重见天日,120多年前关于致远舰的一些面貌、场景也得以复原,让后人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那段英勇悲壮的历史。

考古人员在海底发现步枪子弹

考古人员在海底发现了不少步枪子弹,其中一些是使用过的弹壳,那么当时在船上为什么会使用步枪呢?第一种可能是在致远舰向日本战舰冲锋的时候,船上的陆战队员拿起步枪向敌舰射击。第二种可能是当时船上可能有狙击手,比如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中,日本战舰有手持火铳的狙击手。

【解读】在海战中,船上的陆战队员一直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不屈的斗志。他们怀着守卫祖国海防线的使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即使在沉船的那一刻,也要使用手中仅有的武器与敌人做斗争。

将士遗骸上有焚烧痕迹

在目前发现的北洋将士的遗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烧的痕迹。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来远号”巡洋舰(简称“来远舰”)中了日本战舰使用的下濑火药炮弹,船上燃起大火。战后,来远舰开回港口,打开舱门后发现船员都有不同程度烧伤。致远舰比来远舰中弹要多,特别是在冲锋时,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炮击,这些船员都是在烈火中坚守岗位的。

【解读】烈火焚烧舰船,他们依旧坚守岗位,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他们浴血奋战,誓死捍卫海疆,以血肉之躯铸就悲壮丰碑。

一枚鱼雷引信已插上雷管

考古人员在海底发现了一枚鱼雷引信已经插上雷管,这说明当时的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但最终巨大的爆炸声使战场沉寂下来,致远舰是在距离日本舰队约一公里处走完了自己的航程。致远舰的体内发生剧烈爆炸,军舰的船头先行下沉,舰尾高高竖立到空中,但螺旋桨仍然在不停地旋转。不到十分钟,这艘巡洋舰就彻底消失在大海之中。

【解读】在致远舰的最后关头,将士们各司其职,时刻待命,即使血洒大海,也要死得其所。北洋将士与舰船同生死,为抵抗敌人英勇就义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

国运昌盛

中国自古就是海洋强国,自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的海军从此一蹶不振。可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简称“中国海军”)是在战争的炮火中成立的,从一开始就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近年来,中国海军形成以新型航空母舰、新型驱逐舰、新型潜艇、新型战斗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装备。

Part one 中国海军开始“亮剑”

2009年2月8日,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天津远洋渔业公司所属的“天裕8号”渔船安全获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已将渔船置于其保护之下,并护送船员至安全海域,使其尽快回国。

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次派出由两艘驱逐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从海南三亚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速用片段】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执行此次护航任务,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海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洋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Part two 为中国走向远洋开道的“辽宁号”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付中国海军,这是我国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2012年12月22日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的“辽宁号”,顺利完成作战系统多个科目试验,并首次组织了作战系统综合研试。至此,“辽宁号”在南海海域已累计完成100余项试验和训练科目,作战系统、动力系统及舰艇适航性能等各项战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验证。

【速用片段】一个大国走向强国,总要有一个象征性的东西,航空母舰就是政治上的一个象征。“辽宁号”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洋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art three 中国军舰撤侨行动

2015年2月28日,沙特阿拉伯在也门的首都萨那实施空袭。3月29日,一艘中国军舰停靠在也门港口亚丁,准备撤离中国公民。3月30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潍坊号”载着449名中国公民平安撤离也门。

撤离行动中,中国外交部协调有关国家精心组织撤离工作,中国海军第一时间调派军舰赴亚丁港执行撤离任务,中国驻也门、亚丁、吉布提等使领馆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办妥相关手续,全力组织有关国家侨民安全撤离,行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速用片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走出去”的中國人将越来越多。当前世界仍不安宁,一些国家和地区战争仍然频发,安全风险此起彼伏。从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告诉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祖国永远是那座最坚强的靠山。

时评佳作

致远舰,铸在海底的悲壮丰碑

公方彬

致远舰被发现的消息引起很多人关注,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沉没”已被遗忘,而致远舰却让人百年难忘?因为致远舰是以别样的牺牲化作精神的符号。

大清帝国由盛世辉煌到迅速衰落给中华民族留下太多悲情,更让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追问和深思。虽然大清帝国留下太多沉重,但废墟中也蕴含着精神。当致远舰拼力做出最后一撞时,致远舰注定升华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牺牲精神。

致远舰的牺牲其实并未超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化范畴,更准确地讲是奠基于民族精神或道德价值观。因为自我牺牲原本就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最丰富的因子,正所谓“杀身成仁”“不成功便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精神因子哪怕在平日里并不彰显,更不张扬,但是一旦得到催化,就会在某个人或某些人那里表现出来。

致远舰的牺牲,其实已经超出大清帝国的最大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日甲午海战之时,大清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覆没在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邓世昌指挥着致远舰撞向日舰的那一刻生成的是落日悲壮,昭示的是帝国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从某种意义来说,致远舰的一撞是对大清帝国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最后一击,脆弱的大清已经无力承载这种“致远精神”。

回顾近代历史,“致远精神”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不断激励后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浴血重生,之所以在一次次挑战面前实现超越,就是因为血脉里拥有包括“致远精神”在内的精神因子。历史发展到当下,中国正处于百年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时候,继续前进则注定辉煌,如果后退必再遭磨难。而一个民族走得越远,就越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从致远舰的牺牲中收获很多。

强调和推崇“致远精神”,关键在于现实需要。美国一位军事高官曾说:“唯一能够遏制中国的国家是中国本身。”这其实就是承认中国力量,我们对此也有强烈自信。当代中国军人已经不必重复致远舰的悲情赴死,但我们却要承担起新的牺牲。对内,我们仍然要以“致远精神”奋发图强发展国家,对外我们则需以“致远精神”履行国际责任,助力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纪念所有为国牺牲的人们,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怀念之情,主要还是汲取精神力量。当新一代中国军人内心深处认同并确立:“烈士,是军人精神的归宿!”我们就敢言读懂悟透了致远舰的牺牲,并能持续传承这种精神。

(摘自《环球时报》 ,有删减)

猜你喜欢
甲午海战丹东海域
遗落海域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42:32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2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0
甲午海战纪念馆主体雕塑的创意与艺术处理
雕塑(1997年1期)1997-06-26 1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