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城
[摘要]就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现状、形成原因作了探讨,揭示了学困生形成的本质,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了转化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的一些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偏差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5
据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以下简称“学偏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0%—30%,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更好实施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衍生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个根源,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有效转化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从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的现状、形成原因做探讨,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转化他们的一些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的现状调查
(一)农村初中学偏生在校学习状况调查
农村初中学偏生学习困难,有智力因素(确实有极少数学生天生比较愚钝),但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家庭因素以及学偏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毅力等方面原因)。笔者对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同学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做了调查,也对他们做过智力测验调查。另一方面,调查教师对农村初中学偏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的产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与同学关系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等。另外也与教师对学偏生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二)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心理状况调查
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普遍有如下不良心理特征。
1.消极心理。由于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如此反复,使学偏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被压抑。于是其失败就更加频繁,最终仅存的一点学习动力、学习斗志、学习兴趣丧失殆尽,从而更加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自我贬损,并且产生自己是一种“失败型的人”的自我意象。
2.自卑心理。由于学习上的失败导致学偏生产生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态,这一点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要么放任自我,表现出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在与这一类学生交谈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想学习,只是没办法,实际上他们隐藏了极度无奈与自卑心态);要么,不敢提问题,不敢问老师、同学,不敢与同学交往。结果同学的取笑、家长的数落、老师的批评使得他们更加自卑。
3.厌恶心理。由于学习上屡试屡败,最终导致厌恶学习,表现为上课睡觉、无心听讲、故意捣乱、逃课、旷课、打游戏机甚至退学。另外,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使得他们由厌恶学习发展到厌恶一切人和事,从而不断制造麻烦来寻求刺激,甚至出现打击报复的不良心态,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极大麻烦。
二、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环境因素
据俞国良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农村学偏生有显著关系。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的教育氛围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以上调查表明:学偏生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和谐,离异、单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家长整天不务正业,在打扑克、搓麻将中虚度光阴,平时不读书看报,家庭缺少文化氛围。不良家庭环境是农村学偏生形成的直接诱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管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学校对农村学偏生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日常工作做实、做细,并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预防学偏生的形成甚至有效转化一批学偏生,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农村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未对学偏生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受“精英教育”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如鼓励表彰方面,只设立“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等,受表彰的绝大多数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或学校中的优势群体。这些奖励对绝大多数农村学偏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上,往往只注重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但对不合格率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控制、奖惩措施,使教师对学偏生的教育管理上出现真空。
(2)教师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家长期望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倾向(这也是许多教师的无奈之举),因此许多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成绩,包括给学生开小灶。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忽视了学偏生与普通学生在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执行统一标准,因此自己满腔热情只能换来“大红灯笼高高挂”。于是有些教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学生笨、赖、不自觉,埋怨学生“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出现粗暴训责、歧视、冷淡对待学偏生的行为。一方面教师缺乏了转化学偏生的耐心,失去了教育和转化学偏生信心,这种对待学偏生不正确的态度、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消极的评价方式,使得迷信教师权威而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初中生加剧自贬、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还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优秀学生尚可,对基础差、悟性低的学生却难奏效,这对学偏生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三)学生自身因素
这类学生的特点:无理想、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懒散、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没耐心、学习态度马虎随意、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上努力尝试但反复失败,他们享受不到一点成功的喜悦,甚至经常被教师批评,最终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经常在外寻找刺激(如打游戏机等),以消除学习上繁恼和成长中的困惑。在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们成为学偏生。
(四)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随之而来,尤其是金钱的诱惑。受“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也认为读书无用;又看到或听到现在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有一小部分小学毕业的人也照样发横财、开豪车,如此鲜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他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因此他们学习上消极对待,从而逐步成为学偏生。
三、农村初中学偏生的转化策略
根据农村初中学偏生的以上现状与成因,下面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一些措施。
(一)学生方面
在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下,力争让农村初中学偏生做到如下几点。
1.认识自我。农村初中学偏生由于受复杂的外因和自身的内在因素影响,对自己有不正确的定位,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有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自我认识,在调查与测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现状。然后,让家长和教师为学生“画像”,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家长、教师和个人三方面的看法,对自己形成较客观的评价。给学偏生“画像”时应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最近发展区”,而且“画像”的结果应稍好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得到的认识自我的结果应是积极的、给人鼓舞和希望的。
2.正确归因。研究表明,对学业的成败归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乃至对自尊心、自信心都有影响。教师和家长应指导学偏生对学习困难进行归因,帮助他们找出屡次失败的原因。此外,对学偏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有助于他们摆脱失败者的心态。在归因时应鼓励学偏生多做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即将导致学习困难、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智力问题。
3.明确责任。对学偏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使他们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包括对社会、家庭、他人乃至自己的责任。鼓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为正义、和平、理想而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4.制定目标。应结合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实际指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的短期目标(如争取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科目取得进步)、中期目标(如通过某阶段的努力学习和教师辅导,在品德、学习上均上一个新台阶)、长远目标(如考上理想学校,做社会有用人)。其中长远目标可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而且要确立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同时应注意不能把升学和中考作为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
(二)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性,因此城乡结合部的教师往往比城镇中学的教师付出更多,更积极奉献,更甘为人梯。但由于受环境、信息、技术条件、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乃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因此,要转化学偏生,一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要根据学偏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针对学偏生行为反复性的特点,给予耐心引导,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必须看到学偏生每一点进步都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大的努力,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能歧视学偏生,厚待优秀生,更不能粗暴对待学偏生,甚至放弃学偏生。要循循善诱、关心学偏生,给他们真诚和热爱,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偏生确实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为学偏生不断提供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他们取得进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变学偏生的评价方法
(1)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评价。北大一名知名教授说:“让考北大的学生与考技校的学生用同一份试题,实在令人不可思议。”现在的各类考试中,绝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考同样的试题,结果学偏生越考越没信心。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对备课、作业、考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在评价标准和尺度方面可放宽),让更多的学偏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2)教育上采取激励性评价。学偏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现行评价体制中被遗忘的群体(如评优、评先与他们无缘)。因此,我们一方面可根据学偏生的特点和专长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进步奖、特长奖等,为学偏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搭建平台。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对学偏生作客观而不伤其自尊、自信的批评,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给予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消除自卑、重拾自信。
(三)学校方面
农村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地域广、复杂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学偏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师或学生本人,还必须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对学偏生所在社区的关注。学校还可以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办家长学校,让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不定时进行现场讲座,让家长认识学偏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此外,学校还可配合村、镇搞好城中村的建设与规划,综合治理周边环境,也为学偏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样,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重点,协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偏生教育网络,保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延续性。
学偏生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形成,是经过长期复杂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偏生的转化更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教育工作。在农村,只靠教师转化学偏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调、配合,共同来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偏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陈俊.期望教育的心理学理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姜风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学农,陈震.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