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娟
最近有幸听到的一节议论文复习指导课,使我想到了议论文写作教学课的价值。先看看该课的内容:
标题:让你的思维走向清晰、缜密
流程:(1)导入 黄鼠狼在山崖边巧设牌子吃到鸡,引出感性的文章、心灵鸡汤式文章(故事+感悟)的缺点——理性缺失,观点片面,如秋雨体、于丹体等。这类文体带来的后果: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成长。
(2)关于审题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审题时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4页陈建新教授的话、第5页胡勤老师的话。
(3)当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5页的例文。
(4)解剖麻雀 高考优秀语段示例——让学生分析其论证思路及运用的论证方法。共两个。高考欠佳语段,作为典型让学生分析失误之处。
(5)学生作品演练 学生选一段自己的作文语段,参照优秀语段示例进行修改。
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文章的缺陷引出理性文章的必要;教学手段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剖析,所举例子来自高考作文,“前辈”的榜样更富有说服力,更能令学生信服。
这堂课,引出了我的一个疑惑:学生已然高三,为什么还要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
“当今高中生,多不会写议论文。”——这是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他们为什么不会写议论文?原因在于平时接触不多。例如教材提供的样本,多以人文熏陶为主,缺少典范议论文;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心灵鸡汤式文摘为主,或者以网络小说如《诛仙》《龙族》为主,基本不读议论文、时评之类,群体内也没阅读议论文的氛围;哪怕学生所看的《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也较少出现典范的议论文,而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教师在平时极少教议论文,即使教了,也多纠缠于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不懂议论文,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会理性看待问题,不知如何逻辑地思辨,不知从哪里去找相应的论据以作佐证。缺乏理性思维、理智思考是当今学生的一大通病,这导致他们碰到困难、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这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阶段展开议论文写作教学,日益被老师们提上教学议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與“不教”,区别还真有点大:
由此可见,真正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其价值十分巨大:
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写作弱点,提供解决对策
议论文写作课,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讲前写作”的基础上——只有教师看了学生写的作文,才能发现其写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才能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一一加以“补救”,这个“备课”的功夫,必不可少。唯“材”,才能据以施教。从心理学角度,这叫前期预设。
如某次议论文写作后,发觉学生对因果论证运用较差,甚至不懂怎么分析原因、推出结果。于是,教师寻找几个小论点,要求学生分别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看下面的教例。
请为下面的论据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议论性语句,使论据能够较好地证明观点。
观点: 敬重你的对手
论据: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助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
对上面语段的评价: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人敬酒?因为他明白,对手带给了他前行的压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他真正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地磨练了自己、强壮了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对手就是你前进的动力,就是你成功的催化剂,你必须尊重他。
本堂课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进行综合论证的实际,出示一个运用了综合论证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观点)。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解释观点)。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举例:正面分析)。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反面分析)。”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假设论证)?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结论)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论证思路,再串联起来,让他们明白:原来,综合论证并不难。
二、开阔思维——针对学生思考路径狭窄的现状,提供多元思维方向
这一点,主要针对审题立意和构思全文。由于平时接触的议论文有限,学生除了知道议论文三要素之外,对议论文的其他项目几乎两眼一抹黑。对于教师提供的作文材料,他们或不知怎么思考立意,或不懂如何采集论据,或不知怎么构思全文。教师得引导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漫溯。例如对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现在,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这些材料,从文体的角度看,有叙述有说明有议论;从数量看,有单则材料也有多则材料;从性质看,有哲理类材料,也有非哲理类材料等。学生乍一碰到,会显得很紧张,教师如何稳定其紧张波动的情绪,使之能冷静审视材料,直至提炼出有效观点?
当然是教方法。如叙述类材料,可从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的角度去提炼;若是议论类材料,则可从文中人物的观点入手提炼。下面是一则教例。
一个弟子去请教师傅:“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么呢?”
师傅道:“幻想。”
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呢?”
师傅说道:“去掉幻想,努力行动。”
弟子不解。
师傅说:“人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幻想,怎么会产生人生的美好希望呢?然而你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幻想中,幻想永远只是幻想,就会成为虚幻。只有去掉幻想,努力行动,才能成就人生美好的愿望。”
材料分析:师傅的话看似矛盾,实则很在理——人类需要幻想,但又得丢掉幻想。前者在第一阶段,即能助人产生美好希望;后者在第二阶段,即实现理想需要付诸行动。由此可提炼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愿望及其实现条件”等意思。
有的材料有意出一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去辨析。如下面的材料: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
材料分析:乍一看,两则材料是矛盾的。其实,只要细看,两则材料有区别——前者侧重走的路的距离,因此路上需要一群人,以便互相帮助;后者则指“有些路”,别人是帮不了忙的,只能自己单独面对。懂得了这一细微差别,立意何谈其难?
又如收集素材,面对茫茫媒体,学生到底要怎么收集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呢?教师也得事先有个引导过程:以主题为标准收集归类(和谐、文明、素养、爱心……),也可以时间或空间为标准收集,更可以感情色彩的褒贬为标准收集。原则是你怎样取用方便就怎样收集归类。素材的来源,可以是网站新闻,也可是纸质媒体;可以是自己亲自阅读所得,也可以是跟同学交流所获,更可以是家长帮助收集。素材的字数,一般浓缩在150字以内,故得学会压缩文本,这又是对写作(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呈现序列——帮助学生构建写作体系,提供能力提高的切入点
学以致用。构建写作知识体系,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议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以便化为具体写作时的运用能力。就近几年偶然能听到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课来说,尚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缺乏序列性的构建。仔细回忆随机而听的几堂性议论文写作教学公开课,每次课后问上课老师,这堂课的目标是怎么确定的。老师多答曰:随机。这“随机”,一为应付调研课,因为调研时正好上到议论文教学;二为应对公开课,某些老师觉得上议论文写作教学比上新课容易;三为解决任务課,即教研组的磨课内容定为议论文教学。这样因时而定的教学目标,肯定没有系统性。即使一些参评的议论文教学课,教学目标也都是根据临时需要而设定。目标缺乏序列性,既是教师不懂或不会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体现——教学目标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规律,也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少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外露,更是教师不重视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议论文教学的表现——或许他们认为,在有限的课时里,在庞杂的语文教学内容里,议论文教学就显得不很重要了。
其实,大多数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甚清楚,更不知议论文教学的路径如何,它有些什么内在规律,该怎么引导学生走进议论文写作的境界等,在此前提下,老师,怎么可能设计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呢?
议论文写作,当从高二正式起步。以初中阶段的认知为基础,高二可根据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弊病入手,分别从议论文的结构搭建、论据使用和分析、行文充满逻辑三大块进行教学,里面再细分若干小块,这样,既节省时间——可穿插在每次月考或期中考试之后的作文讲评中,又因为不是集中教学而受学生欢迎。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外显。由于没有一个有体系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往往也很随机。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会引进一些高考中的作文题目;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结构框架,会引进一些高考满分作文;有的老师教学开头结尾,也会引进优秀作文的片段。在被老师采用的大量素材中,高考满分作文被引用最多;若是校考或市内联考,则也会有一些优秀作文(或其中的片段)偶有被引用;却极少见老师引用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的。这里不排除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的亮点确实有引导作用,但老师将目光聚焦他人而忽略身边孩子的亮点,舍近求远,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零碎不全;学到的能力也是零碎的。大凡零碎的东西,往往容易忘记;而且,又只靠偶尔一节课的力道,要想熟练使用在实践中,还是会显得生硬,会觉得无法写完满。因此,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的毛病多多:不会针对材料审题,不会架构文章,不懂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的区别,不会针对引用的事例阐发议论,甚至语言逻辑混乱、观点不明朗等等。笔者赞赏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学习惯,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画“知识树”。如果每个高中生心里都有一棵议论文的“知识树”(从脑科学的角度,叫思维导图),那么,他们只要循树而写,何愁写不好议论文呢?
具有逻辑思辨力的文章,首先要思路清晰,其次要论证分明,无论分析、归纳还是演绎,都有自己独特的套路。那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实现这三大价值?建议运用两种方法:有疑处指点,不懂处指导。这要求这类指导课必须符合两个原则:够真实、可操作。“够真实”指诱发教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作文,真实可信,有教学的必要。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故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可操作”指教师提供的方式方法易激发其兴趣,便于他们学习模仿,并且程序清晰,流程分明:“看—思—炼—说—结—练—交流”。这样的写作教学指导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小切口,大范畴。具有目标确定(因学定教)、基于任务(发现学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依据明确(有写作过程,有修改完善)、思练结合的特点。
既然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课价值如此巨大,教师们,行动起来吧,争取在学生毕业之前,教会他们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议论文。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